人力资源 > HR实战 > 别拿离职的人当“标杆”

别拿离职的人当“标杆”

发布时间:2017-05-10编辑: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某个部门的一个同事提出离职了,公司领导、直接上级和HR对这个人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并且关于这个人迟迟没有决定的晋升和提薪讨论也被高效率地执行了。结果呢,是这个人仍然走了,公司的这些决定只会提高了这个员工在对手那儿的价码。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我们又发现接着的一个现象:变得很难,离职的人留下的空缺似乎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你会发现比招聘一个新职位的人难上两倍。在经过一段无结果的招聘后,HR和用人部门都会感慨:以前XXX是多么好的一个同事啊,现在这些人水平不行还要求不低,还是XXX好,虽然有点刺儿,毕竟是最合适的人啊——得,很有点“死后”追认为烈士的味道。

    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烈士”现象?我认为原因在于:

    1、职位说明书的编制走形式化。

    一是说明书的编制往往被用人部门视为是额外的“文牍主义”,或者是赶时的表现,在制订时就比较草率和马虎,根据没有可比性,从而在招人时出现实际要求与书面要求的严重脱节。二是说明书被“束之高搁”,往往在实际招人时不会严格参照,或者急于用人而放置一边。

    出现上述形式主义的情况,主要还在于HR的职能没有被正确充分地发挥。在用人条件和实际招聘选择时,用人部门是“客户”,据有真正的话语权,人事部门只是在有原则问题时才会有否决权。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一家民营企业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在进入省会城市并站稳脚跟后,老板也意识到“应该规范化”,于是外聘了行业内较为专业的咨询机构。在经过轰轰烈烈的动员后,全体人员上马,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职位说明书的编制!结果呢,那些印制精美的文件成了装饰物,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HR拿在手中如同“鸡肋”,各业务部门的头儿们仍然按照本部门内优秀在职者来选择员工。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