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语文课改论文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 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的对比。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语文课改论文2

  一、对语文学科的辨别

  语文学科实际上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和人际交往中都要用到语文,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把语文作为工具的话,我们是不能离开它的,它会在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而作为人文性,我们的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都需要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把它给表现出来,表现得过程中就需要更多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就需要我们的文字功底和说话水平,这些都需要语文,所以说吕叔湘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正确的,也是恰到好处的,这也是对我们的大语文的一种最完整概括。我们今天通常所谈的语文,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语文观,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在求学阶段的语文课。这种语文课,人们大多数都认为只是教学生读书、识字、作文。就算是这样狭隘的观点,教师都没能真正的做到。读书,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在其最初的成长阶段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教其读书,比如选哪类书读,怎么读,读这类书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从中明白怎么样的道理,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相同的道理,正所谓:读、明、用。识字,从仓颉造字就开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接触,不断的认识,才能把我们所知道的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对民族的文字进行认识,能准确的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来,更能正确的书写出来,正所谓:识、读、写。作文,在我们明白了道理,在正确识字的基础上,就需要就某一观点,表达认识,这时就会用文字把思想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作文,但是这种表达,有对问题的肤浅认识和深度认识,这也就是作文的优劣。高中的语文课,是学生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后的一个必要补充。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其学习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不只是教其读书、识字、作文,还更应该教其做人的道理。

  二、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第一,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新,它体现了时代性和基础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问题,新课程要求高中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从而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有了变化,高中课程运用模块教学。我们不管学生层次好坏,都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而新课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有不同种类的教材,这将有利于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散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今后的发展。

  第三,新课程在内容上有许多新的变化。在必修中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去接受古人思想的熏陶,去了解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在选修中更注重分版块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展,回归大语文。

  第四,新课程的课程实施肯定有新的变化。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最后,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还有千万人心系的高考,以后会怎么考,考什么,这才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三、对课堂教学模式追求

  过去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从课改启动以来,课堂由教师的主宰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的组织、引导和学生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沉闷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给课堂带来了活力。现在的语文课堂,和原来相比,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明显的增多了,学生乐于学,教师也轻松乐于教了,课堂学习再也不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着创造激情和人性光辉的交流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由于过去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第一,教师可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减”,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语文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自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语文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四、对学生观念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第一,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第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再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和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语文课改论文3

  1.前言

  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忆深刻,对不感兴趣的则毫不在意;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对教师的批评表现得十分脆弱。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恰当的课堂导入。贴切、

  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创造条件,最终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是教师应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

  2.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这就是标准的语文课。随着语文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课堂导入在教学环节中占用的时间虽短,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2.1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能

  根据人类大脑的记忆规律,约瑟夫·特雷曼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认为听课开初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听了30分钟后,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上课前,学生的思维处于涣散状态,这时就需要老师用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

  2.2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这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衔接新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课堂导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引子、开场白,还可以作为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主要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的进入新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既给学生复习旧知识的机会,又能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2.4沟通师生情感,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关系,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教师登台亮相后,他(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朴实亲切的导语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的情感会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展示学生风采,增强语文魅力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课堂导入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自我展示机会。语文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必要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舍得把课堂导入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有利于营造开放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增强语文学科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

  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语文教师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相较于传统的导入,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清,或者在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克服了上述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之后,语文课堂的导入又出现了下列新的问题:

  3.1重形式轻内容

  有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对课文内容准备不足。有的教师为了准备课堂导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导入的时间过长,忽略了课堂教学内容,这就是舍本求末了。课堂导入应实事求是,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2重热闹轻效果

  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语文教师错把“活力”、“热闹”作为课堂教学要求,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课都是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等方式导入,课堂上师生热热闹闹,语文课活泼开放,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开开心心,却忽略了教学内容,造成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发生偏离,严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3.3重多媒体轻传统教具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可闻化、现代化。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多媒体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于是每个教师、每一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甚至出现了“无多媒体不成课”的现象,而其它的像粉笔、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等传统教具受到轻视。这不仅造成教师对多媒体的严重依赖,还会削弱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对学生来讲多媒体的直观性、图像化固然很好,但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相反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1-06-16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篇1

  摘要:伴随着语文教育课改的普遍推行,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学素质方面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都是本着摸索的态度进行,对于语文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模式的调整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为了优化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就目前语文课改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诠释并展开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02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随着《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实行,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风潮已经愈演愈烈。鉴于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避免“穿新鞋走偏路”, 通过有效手段, 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进程逐渐深入的同时, 暴露出来的教学问题值得深思。本文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着重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偏路”等实际问题。

  一平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 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项具体改革内容。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身居高位且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孰不知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从而导致和谐师生关系无法建立。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问题, 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对这一方面着重关注。在新式的初中语文课堂过程中,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他们可以进行自主地阅读、讨论、交流以及学习。虽然这种新式的初中语文课堂与传统相比,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但是使得教师的课堂地位略显尴尬。所以为了避免“穿新鞋走偏路”的初中语文课改问题的发生,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发挥自身教育特长, 并且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的初中语文理论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完善了学生新课改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漏洞, 同时也平衡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戴望舒所作的《雨巷》这首现代诗的时候, 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之余努力引导他们感受作者“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浅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改中的应用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02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笔者学校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利用微课、导学案以及网络平台等翻转课堂,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做讲解,课堂上主要解答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无法解决的学习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很多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具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如下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大多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每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视频时间短,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视频能独立播放,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等,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课上针对难点集中讲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学习新知与内化提升。前者只要学生努力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则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学生在认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也会有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疑问,则需要教师引导和解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提供微课视频的同时还有在线辅导,跨越时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学习的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所在,在课堂上给予积极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真正做到个别问题课前个别解决,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