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统计学原理论文1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了解、资料查询、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和听讲,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收集和辨析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问题的设定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模式。在摸索和探究中不断前行,从而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并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1 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 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统计学原理论文2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掌握数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课程。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分析统计学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原则,指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的要求,对《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的构建,并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

  统计学是借助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等手段,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20xx年以后,人们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统计分析师是企业或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高等学校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灌输与强化,更要不断提高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能力,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具体要求。推进《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是统计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立足学院学科建设和非统计类专业发展的实际,适应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农业经济管理七个专业的具体需求,合理确定实现途径与保障措施,科学制定教学体系。

  (二)简易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抓住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保障工作成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提供必备的土壤与养分。

  (三)目标整合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院对七个专业的整体培养定位,不断体现和满足非统计类专业学生个体的需要,才会使培育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目标与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相匹配,趋于一致。

  (四)互补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或小实验之间必须互有逻辑,交叉互补,优化组合,这样统计模拟实习的整体效应才能凸显,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达到“1+1>2”的协同互补效果。

  二、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满足的具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锻炼学生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的能力。《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以下教学要求与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学会对数据的分类、制图、描述性统计等相关内容;(2)在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掌握参数估计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会参数的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指出变量之间的差异性;(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内容,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4)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会进行长期趋势与季节指数的求解,能够进行数据预测,以指导相关的生产或营销活动。

  三、《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

  通过查阅与梳理国内外文献,在教研室同事的积极探讨与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统计学理论与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具体设想如下所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理论篇与实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能力;实验篇主要采用统计软件的方式,训练学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与提出具体方案的技能。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模块架构。

  1.“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理论篇实践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借助经济、管理、金融、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案例,切入统计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吸引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围绕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从统计学的视角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创新型应用。同时,在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引入知名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STATA等,透过软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开启实验教学的大门。

  2.“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验篇实践教学是指在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在统计模拟实验中团队协作、团队分工、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提高。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将统计模拟实验分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与个人的努力,执行项目的实施。具体的实验篇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为 EXCEL模拟实验,主要包括用EXCEL搜集和整理数据(实验一)、描述统计分析过程(实验二)、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实验三)、用 EXCEL进行方差分析(实验四)、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五)等;第二阶段为SPSS实验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统计分析(实验一)、均数间的比较(实验二)、相关分析(实验三)、回归分析(实验四)、聚类分析(实验五)。

  四、推动《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的保障措施

  (一)引进先进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逐渐改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高度参与、师生共创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促使学生将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现象或管理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学生利用EXCEL收集与整理数据,通过SPSS软件挖掘与分析数据,为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课堂质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与操作演练的形式,不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视频教学”“辩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等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将枯燥的统计学原理理论演绎成丰富多彩的“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手法多样”的优质课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汲取《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精华与养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据挖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推理与预测的技能。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卓越教学团队。

  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基石和关键是卓越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不断优化与建设。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统计学原理专职教师仅有3名,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教师2名,并且隶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承担学院7个专业学生的课程,师资匮乏导致严重的师资比失调,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经管学院统计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急需优化与调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强化师资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教师参与国内外访学与学术交流,多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育卓越的教学团队。

  (四)制定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高效实施。

  《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一方面需要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加入管理学领域的控制要素,需要建立《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与流程,从教师授课、学生实验报告撰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各个方面把握。具体而言, “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实践教学需要案例新颖,与知识点融合紧密;“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实践教学要求实验项目科学合理,实验报告撰写要有规范要求,能够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领域的具体问题。

  (五)整合软硬件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设备设施是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与实施的基本保障。高等学校在开展《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大学、学院、系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培养高素质具备统计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借助“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一省一校工程”等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与软件企业合作,多引进知名的统计学软件与教程,促进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为《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统计学原理论文3

  一、授课之前,一定要深刻领会课程学科性质

  统计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统计。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明确了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适合的教学设计,独到的教学方法,完整、准确的传授知识;反之,教师在教学中就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起不到“授业”的目的。

  二、教师要贯通教材体系,把握教材的知识架构

  在拿到教材后,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明确教材的总脉络和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很好地理解、掌握书目中的具体内容,把握好本教材的重点,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内容的教授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贯通教材,教师能够知道教学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我给学生上第一节课都要强调这门课初始几章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后面的内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统计学原理》这门课前后联系相当紧密,前面没掌握好后面一定学不好,前面学得好,后面越学越简单,可以这么说《统计学原理》是先难后易。而前半部分都是概念、原理等文字性的知识,所以初期的教学重点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后半部分看似复杂的运算知识,其实是前部分简单知识的延续,如果前半部分掌握了,后面的相关“难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第五章组距式数列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的计算,每组代表值是用各组组中值代替,有些学生碰到开口组的组距数列计算组中值时就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实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在第二章当中就讲到了。但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不及时复习,还是会遗漏这个知识,以至于影响到后面习题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以实例法和习题解答为主

  由于统计和社会经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多用实例法进行讲解,不能像上数学课一样用抽象的数据进行演绎推理。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焦点”和老百姓生活中的“热点”,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指数”、“国民经济增速”、“各行业经济增加贡献值”等等,把它们贯穿到统计教学中去,以使学生理解统计的“社会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性质,以便学以致用。

  《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在学习上要辅之以大量练习题解答。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实务计算题的解题思路;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平时大量的习题练习。比如在第三章统计整理中变量分组的方法中讲到:“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文字浅显,意思明了,但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涵义却非通过做练习题不可。

  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要批改并写下批语,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通过批改的作业和教师批语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利更好的巩固以前的知识,完成下阶段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在解答过程中教学相长

  我在讲授《统计学原理》过程中发现,统计知识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自己感觉已经弄通的知识未必精熟,许多知识的理解不是靠自己备课能达到的,而是靠学生的提问,在思索解答的过程中才真正理解的。比如,我初次上《统计学原理》是给电大学生讲授,一次一个学生拿着教材问我:“老师,教材中工人劳动生产率公式:工人劳动生产率=为什么分母是‘平均工人数’不是‘工人数’?”,他问完这个问题后我思考了良久一直没法回答,心想:对呀,产品实物量除以工人数就是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怎么还加“平均”两字?自己怎么一直没想过为什么,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只好敷衍回答了事。回到家后我还想着这事,忽然想到教材后面动态数列中“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的知识,联系本公式,一个工厂的工人数在不同时间点上是不同的(因为有调进、调出、休假等情况)那么我们在平均时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时点人数作为工人数呢?显然,我们选哪个时点的工人数做分母都不合适,我们只能求其在不同时点上的“动态平均数”(平均工人数)作为分母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啊,原来如此!想到此,我不尽也有了一种掌握知识后的“快乐”。第二天,我在第一时间给学生重新回答了他的疑问,学生也感到“恍然大悟”。这件10多年以前的“小事”,到现在我还一直记忆清晰,它时时“鞭策”我,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多少,许多时候学生的思考要比教师深邃。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未知的知识海洋,才能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知识的“熏陶”,达到胜利的“彼岸”。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经济论文

标签:经济学 时间:2021-03-18
【yjbys.com - 经济学】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

  (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

  (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

浅谈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问题与教改措施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25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统计学原理》现已经成为各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当中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对于统计学的教授不仅仅只限于理论教学,而是更多的应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和归纳。本文将针对《统计学原理》在案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确保在教学当中能够科学有效地采取案例和实践教学,并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统计学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曾经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早年应用于法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各种案件作为案例的研讨学习,之后广泛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更是改变了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只有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所以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将丰富的案例知识带入课堂,远离传统的应试教育,取代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并且作为重要纽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但是在当前的统计学案例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着缺少结合经管专业特点的案例选取、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不完善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问题。如何化解和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成为变革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首要任务,所以《统计学原理》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