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的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中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的论文1

  1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迅猛,面貌曰新月异,特色益发鲜明,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一般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获取知识和熟悉职业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己成为近年来探讨的热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和强烈的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主要是为旅行社、景点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从业创新意识的技术性、应用型、职业化的服务与管理人才。强调博学识、宽视野、远见识、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方向,这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十分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2“一个核心”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一就业而展开,坚持以为旅游行业领域提供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以“圆满完成学业,学成本领就业,抓住机遇创业”的“三业”教育为抓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一个就业率低下的学校是很难谈得上办学成功的。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追求的实践教学,必须注意以下环节。

  (1)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依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从业人员培养模式,以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

  (2)以服务为宗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其培养的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应该立足于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立足地方、面向省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生产、管理一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行业高级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能力为本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得到提升,就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独立处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适应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人员来说,要求尤高。

  (4)以实用为原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加强,一切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都得遵循一个重要原则一实用。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专科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和宝贵,无论在对其理论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时,都必须注意实用的原则,让他们学有所用、学能立用、学能好用,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始终贯彻实用的原则,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与其旅游行业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各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很快适应未来就业需要。

  (5)以动手为关键。实践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离开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可适当让他们参加一些科研工作。旅游专业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也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做。这既是对其原有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检测,也有助于増强其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两腿走路”实践教学的明确定位

  31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齐头并进

  高职院校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但现在许多学校仍将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根据理论教学的安排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中,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重要地位,避免出现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重复的现象,努力构建相对完整,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相辅相成,构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増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涉及到旅游行业更是如此。因此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和企业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可以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进行认识实习,同时也观察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将他们领进旅游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旅游服务专业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纖些项目参与实习。

  3.2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并驾齐驱

  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的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化旅游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由于行业特点,既要求从业人员是个知识渊博的“杂家”,又要求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各方面能力,达到优秀人员的条件要求非常之高。因此,为了培养深受社会青睐的从业人员,要求我们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増强感性认识,帮助其接受、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实践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得到提升,就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独立处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适应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3.3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统筹兼顾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相当普遍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旅游行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职业素质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高职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职业整体素质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操作技能和业务施行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包括旅游行业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旅游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和见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应该相互结合。可以按“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类课程平台对全校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学科基础课模块是按学科类群设置的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和相同学科类群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原则上相近专业尽可能横向打通。学科基础课平台内课程采用统一大纲、学分、学时、教材,为今后打通专业基础课,按大类招生培养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在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和优化通识课程平台按一级学科,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按二级学科由学校统一搭建,相对稳定,体现“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的要求,为后期专业教育奠定厚实基础。

  3.4专业实践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携手同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实践指导教材。旅游院校应该在考虑多方实际的基础上,选用和编写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材。另外,还要广泛调查和时刻关注旅游行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和变化,以适宜地调整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做到专业实践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统筹兼顾。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要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进一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増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建设和引进高水平、多样性、立体化实践教材,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先进性,既体现学科的内涵、内容的更新,又反映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辅助教材一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3.5教师“走出去”与“引进来”比翼双飞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较高水平、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措施来加以解决。“走出去”是指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或闲暇时间走进企业进行经验积累和实践锻炼,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引进来”是指可以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企业服务或管理人员来校兼课。比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要么是曾经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的现任教师或者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职业导游。这样,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师资策略既精简了机构,又提高了效率,符合高职高专的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繼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资格。许多国家的应用型大学都在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他们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是高级主管来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也要从社会上选聘专家、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在学院内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应该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各大单位进行相关业务进修和锻炼。要基本形成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结构、双师型结构较为合理的学院、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旅游管理专业的论文2

  笔者对中国知网上近十年(20xx年11月17日一20xx年11月17日)关于“实践教学”的文献进行了查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搜索,共搜到文献188篇,其中期刊文献184篇,硕士论文4篇。检索到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

  (一)实践教学的研究范畴

  实践教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也有人将入学教育和军事教育等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细分成十几项[2]。多数学者都采用实践教学的概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其结论往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内容可能包含了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大部分或者几个小部分。相比较而言,专门针对实训和专业实习的研究较少(二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顶岗实习)。实训方面,张青[3]和何珍[4]以具体课程的实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和考核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涉及的课程较少,还有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训教学待被研究;黄雪丽构建了校内综合实训的内容体系[5],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却很难代表一般性。实习教学方面的内容相比实训教学来说稍丰富一些,既有质量评价体系[6]的研究,也有从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实施阶段到总结阶段的实习教学全过程的研究n,此外,芦宁[8]和杨世俊[9]等人进一步对校外实习教学的管理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方法进行了论述。总看来,目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研究多为定性的描述,缺少数据支持,而只有准确把握现状才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

  许多学者都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本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尽管大多数院校都遵循教育部(1998)的规定,但对其认识不够清晰,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第二,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不足,因此有些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10]。尽管有些院校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但由于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11],缺乏科学的研究与依据,使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第三,实践教学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离不开硬件环境的建设,它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载体。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有限[12]等原因,使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13],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提高。此外,实践教学的另一保障条件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欠缺[14]。第四,除上述问题外,教学内容滞后、对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培养不够、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实践中以“认知性为主,缺乏求知性的内容”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将所有类别的本科院校包罗其中作为其研究对象。除有少数针对地方院校和独立学院的文献外,将不同类别的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甚少。根据中国科教评价网发表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20xx)》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体上可分为A、B、C三类①,三类院校在发展背景、发展重点、发展局限性等多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两大方面的文献的梳理,笔者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作为本研究的重点,根据专业实习的作用,将实习(实训)形式分为五类:课程实习②、模拟实习?节假日实习?、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在区分本科院校类别的基础上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再对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的起止时间为20xx年11月13日一20xx年12月5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男性占28.3%,女性占71.7°%。问卷发放范围涉及了全国31所本科院校,其中A类院校4所、B类院校8所、C类院校19所。被调查对象分别为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在读研究生和毕业工作1-2年的学生,其中来自A类院校的学生42人,B类院校的学生50人,C类院校的学生67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4大部分:(1)各学校实习(实训)教学的基本状况;(2)效果评价;(3)学生意愿和态度;(4)有关毕业实习的基本状况。以下是运用pss16.0进行分析的部分结果描述。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状况

  首先,我们根据实际状况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四种:全方位合作模式?、实习基地模式⑦、就业实习模式⑧以及单纯实习合作模式⑨。调查显示: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实习基地模式和单纯实习合作模式,比例分别为34.6%和33.3%;其次为就业实习模式,比例占据1/4左右;而全方位合作模式的比例非常小,仅为5%,且主要为A类院校。

  其次,五种实习形式被采用的比例分别为课程实习42.8%、模拟实习34.6%,节假日实习34.6%、学期实习49.7%和毕业实习81.8%。由此可见,毕业实习是专业实习最主要的形式。模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由于实训平台的建设不足等原因,目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节假日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良好的实习机会,实习时间较短,不必担心企业通常所要求的至少3个月实习期,然而数据表明这个良好的机会未被得到很好利用。从院校分布来看,课程实习和模拟实习在B类院校中被采用的比例更高,其次为C类院校,A类院校不佳。另外,A类学校的节假日实习和学期实习好于其他两类院校。仅就毕业实习来看,我们将毕业实习安排形式的调查结果和表2的数据相结合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A类院校的毕业实习在学生中的认可度高于C类学校,C类学校虽然设有毕业实习,但是其重视程度不高。从时间分布来看,课程实习和模拟实习的时间分布随课程开设的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节假日实习和学期实习的时间大多分布在大一、大二和大三,而毕业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四进行,也有部分院校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大一是熟悉旅游业的阶段,节假日这样的短期实习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大二和大三是综合实习前的过渡阶段,因此对于已采用这些实习形式的院校而言如今的时间安排还是较为合理的。

  再次,在选择实习单位或方向上,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实习形式的主要方向都是酒店方向,毕业实习的另一主要方向为旅行社方向。与此不同的是节假日实习,其主要方向为景区景点,比例将近45%。课程实习和学期实习的主要实习方向是酒店方向,其次是景区景点方向。综合分析发现,除毕业实习外,在其他几种实习形式中旅行社方向并不十分受到青睐。各院校模拟实习开展明显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大多数院校将实习与学生学分或成绩挂钩。然而,由于所采用实习形式的单一(以毕业实习形式为主),这种结果并不能改变目前旅游院校对整体实习教学体系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的现实。

  (二)实习(实训)效果评价对于五种实习形式的效果评价(见下表),一半以上学生对五种实习形式都存在满意的态度。如果说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那么也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这五种实习形式不满意,且学生对模拟实习的不满意程度最高、其次为节假日实习和毕业实习。将院校类别和实习形式的效果评价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三类院校对课程实习的满意度最高。A类和C类院校的学生对模拟实习的不满意度较高,B类院校学生对节假日实习的不满意度较高,而三类院校学生对于毕业实习的不满意度均较高。

  从具体的评价指标来看,虽然有50%多的被调查者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另外约50%的被调查者却对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认可度最低,其次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可见实习教学中“实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A类院校对“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技能”的认可度最高,而C类院校在这两方面的认可度最低;B类院校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和“符合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的认可度最高,而C类院校在这两方面的认可度最低。由此可见C类院校总体实习教学的效果最差。

  (三)学生的态度与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是有必要的,对于其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是2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效果不大,只是提供廉价劳动力。从学生的意愿来看,希望采用全方位合作模式的被调查者高达51.9%,其次是就业实习模式和实习基地模式,仅有1.3%的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单纯实习合作模式。此外,有12.7%的被调查表示不需要校企合作模式,希望可以自行安排。在实间安排上,希望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与大四第一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与大四第二学期”的比例分别为8%和7%。呼声最高的是将其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其次是大四第一学期,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4%和23%。而仅有13%的被调查者希望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

  三、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的描述和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旅游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受益。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一方面不用为实习生的质量和旺季用工难问题担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师资力量获得一定的科学指导和建议。对于学校而言,既可以解决因实习基地不稳定而难易达到实践教学目的的问题,也可以开展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两方面的好处,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其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将更具职业性,更符合旅游企业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更希望采用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是单纯实习合作模式。

  此外,应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酒店、景区景点、旅行社和会展中心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中,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实习形式中。在一定程度上,此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节假日实习、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也会对实训平台建设不足问题有所帮助。

  (二)增加实习形式多样性

  每种实习形式在整体实践教学中处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作用。课程实习和模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旅游业的实践环节有所认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节假日实习处于中间层次,是良好的牛刀小试的机会,一方面我国重大节事活动很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实习时间较短,不必担心企业通常所要求的至少3个月实习期。而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处于较高的层次,只有在很好的完成了前面三种实习形式后,才能在这两种实习形式中获得综合能力的迅速提高,才能拥有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潜力。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实习、模拟实习和节假日实习的被采用比例较低,特别是模拟实习和节假日实习,且三类院校对毕业实习的满意度很低。因此,应增加实习形式的多样性,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提高毕业实习的满意度,达到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模拟实习

  模拟实习是整体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而调查发现,三类院校对模拟实习的满意度最低,不满意的比例将近45%,同时从对总体实习教学的效果评价来看,三类院校对“基本技能”的认可度最低,不认可度的比例也在45%左右,特别是C类院校。从整体上来说,对模拟实习的不满意是造成学生对总体实习教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此外,如上所述模拟实习是整体实习教学的基础环节,是学期实习、节假日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习效果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强模拟实习,提高总体实习教学效果。

  (四)建立与学分挂钩的实习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考核体系的监督和保障,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于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多种实习形式与学分挂钩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寻找实习机会,是保障实习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大多数院校都未将实习形式与学分(成绩)挂钩,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特别是节假日实习,这是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各院校应建立与学分挂钩的考核标准,将多种实习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以监督和保障实习目标的实现,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论文3

  摘 要:当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生态旅游业作为传统旅游的行业的升华,该行业发展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旅游业。但目前在发展自然环境的同时,出现了资源保护不当等现象。文中详细探究了生态旅游的行业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的现存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这些建议和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管理 措施。

  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终将引起自然景区的高负荷运转,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生态业,使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更高的效益,做好现存机制下生态旅游的行业经济管理十分有必要。只有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才能使其朝着更规范、更标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一、探究并剖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 IUCN,于 1983 年提出的,之后于 1993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 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此术语强调的是: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生态旅游也做了新的定义。它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最终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总之,协调好生态自然、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是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是: 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和观赏来达到旅游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还存在经济价值,旅游景区要增加经济收入来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由于自然景观以自身富有特色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做好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是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行业的关键,文中就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做了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社会生活的价值链的作用。自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条件,推动了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进步。由于近年来急切发展生态旅游业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因此,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建立社会生活价值链的重要保障。

  ( 2) 保护不再生资源。生态资源具有不可逆行,一旦遭到破坏,终将无法恢复,因此,做好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人类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交通工具等都在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追求高经济效益时引起了一系列并发症,当管理不当时,极易出现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甚至恶性循环,所以,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保护不再生资源的根本。

  ( 3) 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旅游活动主要包含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人文环境的观赏两大部分。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为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还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而旅游的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解决了人们这一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说做好生态经济管理能够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精神追求。

  ( 4) 对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生态旅游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例如: 旅游者在单个旅游过程中,将会增加行为之出,提高经济增长点; 又如: 旅游者的其他消费行为,带动经济发展。总之,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区域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生态旅游的行业存在的问题。

  ( 一) 盲目性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在对生态景区没有进行调查、科学分析时,盲目开发和利用资源。尤其在开发新景区时,急于追求过高的经济效益,在缺乏总体规划和事实论证的前提下,盲目发展,最终造成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浪费现象,这种重开发思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我国目前在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在管理方面的欠缺、执法力度的不完善等问题,使自然遭受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后期发展生态旅游业时,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

  ( 二) 破坏生态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例如: 在一些自然景观区,被修上了宾馆、索道、娱乐场所等,不仅造成景观与建筑之间格格不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景观原有的韵味,导致生态平衡严重遭受破坏。此外,由于这种不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背离了在自然景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初衷,失去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 三) 不注重环境保护。

  据资料分析了解到: 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当前已有超过 53条河流属于重污染; 约 136 条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们的安全饮水带来了巨大威胁。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旅游的行业还存在诸多条件欠缺,但如果不能科学规划,轻视管理,不注重环境保护,终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发展。

  ( 四)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当前,由于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时,粗放经营的行为,会直接破坏到自然资源。这种情况下,我国旅游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导致管理漏洞出现。这种资源保护在缺乏全局意识状况下,引起了盲目开采和利用资源,终将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状况不断下降。此外,在部分自然景区出现管理能力不足,监督机制欠缺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会影响整个旅游的行业的发展,抑降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

  三、解决生态旅游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上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及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措施,来解决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漏洞,就此,笔者结合自身对旅游的行业的了解,及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几点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推动生态旅游业提供积极的影响,避免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利因素,具体内容是:

  ( 一) 突出特色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这就需要对该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形成机理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了解构成生态旅游系统的相关要素,突出特色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需要结合该地的旅游特色,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并对相关体制、法律及政策等进行统一,得到最适宜发展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机制。除此之外,在制定管理方案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时,要对旅游数量加以控制,避免由于人流量过大给生态带来破坏。

  ( 二) 做好景区的规划和评估工作。

  在建设旅游景区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资源和景观的构成要素,以此制定可行的投资方案,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旅游资源强调的是: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开发者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并明确不同资源之间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给生态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这种科学的规划、评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开发模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提升经济效益有积极的影响。

  ( 三) 全面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

  景区管理部门应从两大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对旅游者的服务工作,一方面是: 提高生态景区的各项服务设备,保证这些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 强化服务培训工作,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班以及讨论会等,促使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包含: 服务技能、服务态度等,为实现生态区的人性化管理奠定良好的条件。此外,这一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其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 四) 实行全面创新的理念。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目标,实行创新非常有必要。首先要从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注重生态旅游区的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景区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其次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生态景区管理人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避免走传统管理上的老路,结合地方特色,积极优化该生态旅游景区的内部结构,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需要创新旅游产品,以有效的管理体系,促使旅游地区发挥更大的地方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要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率。

  四、结束语。

  综上,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和生态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旅游业带来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挑战,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必须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制定可行性的经济管理方案。生态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在生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这些现有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文中以生态旅游业的相关内容为基石,阐述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做到统筹生态管理、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三大方面,最终为实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希望更多人士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行业的发展中来,推动该行业走向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范钧,邱宏亮,吴雪飞。 旅游地意向、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xx,( 1) : 55 - 66.

  [2]杨柳。 探讨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 科技视界,20xx,( 2) :63 -64.

  [3]黄和平,于秋阳。 都市旅游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华东经济管理,20xx,( 9) :71 -77.

  [4]王军,王媛。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江苏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xx,( 11) :2175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