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并公布的会计一般规范。其目的是促成国际范围内的会计行为的规范化。它不直接约束各国的会计活动,而通过纳入各国的会计规范系统来对各国 (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会员所在国) 的会计活动施加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论文1

  1.金融危机的起因

  20xx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对于这场危机的根因,理论界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金融创新过度、政府监管失效、信托责任感缺失、投资者消费观超前、会计准则不完善,可见,会计准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这场金融危机后,制定和应用高质量的国际会计体系是全球的一种共识。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将大大减少公司跨国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通,使世界各国都可能从中受益。

  2.1国际组织、国家的推动

  重要的发达国家美国多数人认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他们指出,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降低信息的复杂性,为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全球市场、拓展经营的新领域创造了机会。

  欧盟作为推动会计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后,欧盟更是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深化趋同的成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指定机构开展合作以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在欧盟国家的实际适用性。

  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舞台上所作的工作也备受瞩目,20xx年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20xx年还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国家也加人会计准则趋同的行列,并建立了趋同的机制。

  2.2制定权的配置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配置,实质上是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谁获得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谁就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谁就会为本国节约巨额的会计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使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无可比拟的优势。金融危机之前,由于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缺乏效率,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后IASCF、IASB的人员组成都有所变动,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席位,这一系列做法对增强国际会计准则的代表性及提高准则制定效率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见表1)。

  3.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改进和会计理论的创新

  3.1基础假设

  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会计假设开始松动出现偏差,从而提醒我们会计假设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它们的外沿。

  持续经营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而在金融危机中,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管理者、投资者会受片面的信息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及时而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状况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另外,在金融危机中,缩短会计分期的呼声也很高,循序渐进地缩短会计期间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货币计量假设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而金融危机中,某些国家的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恶性通货膨胀,以历史成本和货币为计量的方式是否准确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而非货币计量方式在后危机时代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3.2会计目标

  主流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包括: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此次的金融危机,让会计目标再次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倾斜。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成熟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受托责任已不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会计目标越来越向决策有用观彳顷斜。

  3.3信息质量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的大幅下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未来的价值,是以市场和人们的心理预期为依据的;而历史成本关注的是资产的过去价值,虽然慢于市场的变动,但更具谨慎性。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让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而历史成本充分反映了信息的可靠性。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片面地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忽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后危机时代,加强会计信息质量,让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存要求信息报告者要内外多方面权衡,找到平衡点。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中,关于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分类、计量、确认、披露的准则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以至于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大幅降低;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适用于金融业务的准则大相径庭,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实现行业内的对比,使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无法有足够的社会监督和监管机构监督。危机后,加速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简化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可对比性和可理解性将成为一种必须。同样,在20xx年9月28日,IASB和FASB发布的共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会计信息质量也被着重提出,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以及提出了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要求。

  3.4资本保全理论

  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溢余的部分被确认为企业的收益。资本保全理论主要有两类:(1)财务保全观念认为以财务资本的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权益者投入企业的货币,要保全的是以名义货币所计量的资本,利润的计算是在扣除企业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资本后,在企业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的基础上得出。(2)实物资本保全观念也称为经营能力保全理论,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的价格一'步步下跌,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白纸,最后整个资本市场陷人了一个非理性的状态。首先,传统的资本保全理论没有考虑风险计量,金融危机中我们就看到,当市场充满不确定和风险时,企业并没有把这种风险反映到保全的资本上,而是依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去估计资本的价值,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传统的资本保全理论只计量了实物资本,没有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将是知识资本,这些没有具体实体,依附于其它载体的资本将成为资本保全的又一重要课题。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保全理论需要不断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衡量风险,扩大它的外沿。

  3.5公允价值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无疑是最受争议的。在危机之前历史成本是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属性,而随着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慢慢成了金融工具计量的主要属性。本次金融危机揭露了公允价值所存在的缺陷,众多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应周期性大力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在这次危机中充当了洪水猛兽;也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只是揭露金融危机的替罪羔羊,不需要完全为本次的金融危机买单。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挑战和机遇并存,后危机时代,更应该对公允价值作完善和改进,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公允价值的继续实施需要有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的市场监管体制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辅助,只在会计层面应用公允价值是行不通的。

  3.6列报和披露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让现行的列报和披露会计准则无法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助长了金融危机蔓延的势头。

  金融危机后,IASB加紧与FASB合作,致力于财务报表中信息列报和披露的准则的改进。20xx年IASB与FASB联合发布《关于财务报表列报初步观点的讨论稿》以及《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征求意见稿)》,IASB于20xx年3月发布《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进一步更新完善现行的列报和披露会计准则。

  4.结束语

  这场金融风暴已经在逐渐平息,经济开始慢慢的复苏,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我们看到危机让会计理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会计的实际环境的适用性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在危机中发现缺陷,寻找机会是这场金融灾难带给我们的财富,

  笔者就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提出几点拙见:(1)根据我国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2)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3)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会计风险的披露力度。(4)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健全我国资本市场。

  杨雨蔚(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1)

国际会计准则论文2

  一、引言

  在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全球化流动,国际分工细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拥有统一市场规则的“世界经济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已经或正在形成,其行为标准将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入该经济领域的潜在规则。会计作为国际经济交流的公共语言、资本流动的媒介具有普遍适用性,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差异化的会计准则会造成国际投资者对财务报表信息理解上的系统性偏差,过分强调“本国特色”有可能被国际资本市场拒之门外,多套不同会计游戏规则并存局面将慢慢减少。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简称IFRS)是一个质量更高的财务报告体系。IFRS基金会卽973年成立以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主要目标是,本着公众利益,在清晰阐述原则基础上,制定一套髙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强制执行实施的且全球认可的财务报告准则。就整个社会而言,接受和应用一套统一的、髙质量的核心准则是未来的趋势。随着IFRS基金会影响力和IFRS质量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加快了会计标准的趋同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主动选择IFRS。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了与IFRS趋同的路线图。

  然而,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影响着不同国家会计文化价值,从而导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并不会导致实践上的协调与趋同,不同的道德判断也阻碍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不同国家所提供的会计公共服务设施机构,会计专业地位的不同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的不同也会阻碍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的推进。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怎样将IFRS打造成“黄金准则”,这些已经成为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建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离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

  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行为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结果。高质量会计准则建立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适应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适应各国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些因素也成为阻挠高质量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原因。

  1.融合各国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会计特征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Cohen(1992)认为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可接受行为的不一致性;Patel(20xx)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提出了由不一致性的可接受行为引起的文化影响限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任何会计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基于特定环境的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运行体系所决定,文化或价值观念

  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影响到会计5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人类如果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々:补,就将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付出臣大代价。虽然会汁国际化就是一种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协调和分配全球会计资源的最佳r.ft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有?个传统沿袭问题,文化传统等因素是导致高质蛾会计标准难以施行的成本。然而,世界b?存在多种文化意识,虽然形式各异,但仍然存在猗协同性,这种普世、共性的价值趋向,是适用T-全人类的价值观,可以来自西方,也可以来自东方。

  2.协调各国经济利益

  在会计全球趋同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不同国家以及某一国家内部利益关系集闭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一份“社会契约”,会计准则之争已演变为资本之争、经济利益之争。这种“经济后果'利益争夺将导致资本的跨国流动,_会在会计标准制定费用、会计人员培训费用、政府管制难度加大等方面产生巨大成本。因此,各国均尽可能对国际会计协调施加影响,以缩小会计标准变迁的幅度。变革准则制定模式必须对现实成本和预期效益进行权衡,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是变革准则制定模式适当与否的关键。

  3.平衡各国政治地位

  根据寻租理论,打造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一个政治过程,有关利益集团可能阻扰和破坏会计改革,以避免其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各国都愿意把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聚集到本国之中,寻求更多使用资源的经济人遇上r资源稀缺的限制,就发生r资源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分Sd的问题。有人认为,缺乏政府之间的合作,趋同和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任何改变都将是一个政治性的意图,无论其是否是由全球化引起。因此,各国围绕着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的IFRS将更多地体现强势集团的利益。IASB应本着“为公共所需、为公众所信”的原则,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制定者为中心,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实质性转变。

  4.兼顾各国法律制度

  会计准则具有准法律性质,是调节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会计法规的多样性影响各国之间贸易的发展,且阻碍经济一体化冃标的实现。高质量会计标准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会计规范的全球统一化。我们认为,高质最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各国现有法规有宥间接的影响,会计标准本身的围际化与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当并举,各国应排除不利于经济合作的法律方闸的障碍,使会计标准高质量的问题具有法律的强制性。IASB必须在各国财务报表法律框架中进行综合,将各国公切财务报告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去解决,使各国得以受益。

  5.拥有全世界所接受的组织机构

  髙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竞争性的,而是一个共同协怍的过程。我们认为,制度与组织的关系是互动的,各国均应为改进IFRS提供了支持,构建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的、合理科学的、兼顾各利益群体的组织结构尤为重要。会计准则的“国际性”或“全球化”还需要大量具有较大影响力或实际管制权力的国际组织的参与和认可,还需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支持和配合。

  三、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需要中国元橐

  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正在全球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被重新解读、运用、升华。在“统一”过程中,国际会计界将更加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和主张,以便使IFRS成为“最好中的最好”。我们认为,在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增加中国元素。

  1.中国元素的内涵与影响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施加实际影响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元素博大精深。什么是中国元素?我们认为,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凝结着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沉淀,都属于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状态呈现多元化特征,即包容多种文化共同存在:中国元素的功能具有强大的平衡、协调能力,追求的是和,通过和达到统一(合),儒家的“大同”学说,追求的就是世界大同冲国元素的内容不仅包含有传统因子,更广泛容纳了现代先进和科学成分。在文化这个问题上,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所谓文化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吸收。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中国”时代。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及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元素对全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中国重塑了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进人“文化中国形象”的时代,即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元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高质量会计准则需要埔添中国元素

  文化冲突、经济后果、政治寻租是影响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形成的阻碍,平衡、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推动髙质量全球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中国元素的内涵不仅仅是中庸、包容,更重要的是创新,如科学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理念、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元素的外延不仅仅适用中国,而应该为人类、为世界共享,中国应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元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髙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宗旨是为了“公众利益”,儒家“大同”思想的根本就是“天下为公”。中国会计发展路径并不没有否定中国元素,相反,把中国元素当作一种开放性的全球优势来吸纳融合。IASB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并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主体合并,并在关联方等准则的修订中吸收了中国的意见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对IASB寻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先进、自觉的中国文化已成为国际会计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影响元素,IFRS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IFRS。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具有庞大的会计实体,IFRS基金会及IASB不可能忽视一个经济大国的呼声,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其会计文化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FRS的“国际性”水平。

  3.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会计

  国际社会中的会计文化演化,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过程。准则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准则,最终达到“公认”的境界。髙质量会计准则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该过程的实现是各国会计标准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向的接纳。文化冲突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矛盾双方融合成一对新范式。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世袭便具有国际化的属性,中国会计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会计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远远出乎世界的意料。DavidTweedie认为,中国内地参照国际趋同原则制定的会计准则,其效果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时,当代中国会计人必须在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中国元素力量,能够在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中持续推出新的会计文化。陈毓圭(20xx)认为应认识国际协调与国际趋同的根本区别,认为中国应成为国际趋同积极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不应刻意强调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应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领跑者。中国应该釆取各项有效措施,除了在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配合和促进外,还要将最具“特色”中国元素融入高质量会计准则建设当中,传播中国会计文化的精髓,用优秀的文化影响高质量IFRS的形成和发展。在会计全球化的理论播撒和旅行中,中国不应该成为饥不择食的拿来者和纳受者,而是有选择地继续拿来的同时,主动在会计理论交流和会计国际化互动中进行“文化输出”,形成双向的“理论旅行”。

  IFRS基金会需要各国及其他国际性组织的支持和努力,中国应当站在国际制髙点,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介绍中国文化、政治、经济格局,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以各种方式参与IFRS的制定过程,创造条件加入IASB的活动,了解其制定的背景、实质意义,同时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应当与IASB达成共识,明确双方对会计标准髙质量的基本观点以及髙质量会计标准的实现路径。

国际会计准则论文3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xx年,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0xx年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20xx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财政部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对公允价值计量论文(精选12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2-08-03
【yjbys.com - 会计统计】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对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对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篇1

  近年来,IASB和FASB加快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运用范围的规范方面。为此,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趋同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这套新准则体系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本人重新审视和理解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再认识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在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一交易或事项,在活跃市场中,独立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交换资产或者清偿负债的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情况和各自预期的价格,最终在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成一致的金额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论文

标签: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会计毕业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定义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指出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士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对于自用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应归为投资性房地产,前者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后者则归属于企业的存货项目。还明确指出投资性房地产必须是能够单独i卜量和出售的。IAS40中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为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而由业主或融资租赁的承租人持有的房地产(土地或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可两者兼而有之),但不包括:(1)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或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2)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IAS40同时还对投资性房地产列举如下:

  (1)为长期资本增值而持有的土地,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短期销售而持有的土地;(2)尚未确定未来用途的土地,应视为用于资本增值;(3)报告企业拥有或融资租赁下持有,并在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建筑物;(4)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空闲建筑物。IAS40同时还采用列举的方式在第七条中指出4种情况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又新增了定义:“当且仅当承租人在经营租赁下持有的房地产权益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且承租人按照本准则第33段至第55段规定的公允价值模式确认资产时,承租人在经营租赁下持有的房地产权益才可以归类为投资性房地产,并按照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进行处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的界定。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融资租赁的比较论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1-02-27
【yjbys.com - 会计统计】

  一、租赁会计准则

  1.中国租赁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中国租赁会计准则”)于2006年颁布,该准则参照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对2001年发布的准则进行了修订。准则对企业租赁行为的确认、计量、列报等进行了规范,给出了租赁的定义,并规定了适用范围,规定承租人与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时,应当将租赁行为分为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认定融资租赁的标准为:当租赁期届满时,被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承租人有是否购买被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最终购买价格低于即时被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被租赁资产从租赁开始日到租赁结束,租赁期占被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并且被租赁资产具有特殊性,如果资产不进行大规模改造,被租赁的资产只有承租人才可以使用。融资租赁中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收益分摊,体现了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准则同时还规定了售后租回交易情况的特殊处理及列报。准则规定除融资租赁以外的行为为经营租赁。

  2.国际租赁会计准则

  国际租赁会计准则于1982年发布,其间多次修订,1997年更改为租赁准则,2003年再次修订后成为当前执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以下简称“国际租赁会计准则”),3个解释公告对准则进行补充规定。准则将租赁定义为租赁协议期间,出租人将其资产使用权转移给承租人,从而得到支付租金的协议,准则规定开始日对租赁行为进行分类,以资产所有权、风险报酬是否转移为标准,对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进行划分,融资业务转移了标的资产所有权、风险及报酬,那么这种租赁行为称为融资租赁,规定指出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行为是经营租赁。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划分,需要依靠交易实据而不是合同。国际会计租赁准则规定了一般情况下的融资租赁划分标准,当租赁行为结束时,被融资资产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而租赁行为中承租人有权选择购买租赁资产,并且购买价格远低于选择权时公允价值,租赁开始时决定选择权,即使所有权转让;租赁期满之前使用年限占绝大部分;资产最低租赁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当;被租赁的资产具有特殊性,不进行重大调整,只有承租人可以使用,准则还对会计处理及售后租回交易等特殊行为进行了规定。

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

标签: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29
【yjbys.com - 会计毕业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

  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分析,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10-13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

  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分析,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论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0-09-11
【yjbys.com - 会计统计】

  引言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产物,而会计作为通用商业语言,其在资本跨国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信息媒介作用。而会计的发展也逐渐走出国家的范畴,向着国际化的标准进行靠拢,所以国际会计学便由此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和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成了重要发展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有着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多方面。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域经济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导致了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也得到了加快。另外就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的改组也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主要是对会计准则制定或者修正等过程中对国际通行的.做法进行借鉴,由此来体现出国际会计的惯例,这样就能够在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全球范围达到有效。从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原因来看,也是由多方面的发展要求以及实际的需求所推动促使。在当前的跨国上市以及发行债券的国际筹资活动的增加,就使得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随之而提升,所以要能对彼此间的财务状况加以详细了解,在这一环节就需要有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来提升跨国财务信息透明度,故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就成了发展的趋势。

  再者就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近些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企业所从事的对外贸易就必须要能够通过客户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对其资产实力等加以分析,所以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就需要在国际管理基础上实施,从而将,贸易的效率进行提升,跨国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进行正常的交易。

基于关联交易的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对比论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0-09-11
【yjbys.com - 会计统计】

  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会计准则已经朝着国际趋同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竞争实力的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会计准则就必须实施国际化标准战略,尽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齐头并进。本文基于关联交易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各自特点,重点从关联交易的计量、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方面论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时间并不长,通常认为的实现会计准则接轨的标志是财政部在2006年颁发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该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构成包括一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正式实施的时间是在2007年,从总体上看,我国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具有某种趋同性,体现了很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内涵,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在准则的制定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二者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

  第24号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了关联方主要披露的目标是“确保主体的财务报表对主体的财务状况和损益可能受到关联方关系的存在、主体与关联方的交易及其未结算余额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披露,以引起信息使用者的关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3对其修改,关联方披露的范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关联方的关系、关联方交易内容。二是明确主体和关联方之间没有结算的余额。三是明确在前两条中的项目需要披露的情况。四是明确对所有项目要进行的披露。从总体上看,准则关于披露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明了当处于控制关系情况下的披露规定。二是论述了对重点管理人员付给报酬的披露规定,此为新增加的内容。三是明确了在重点管理人员报酬之外的其他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规定。

金融危机显现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论文

标签:金融保险 时间:2020-08-16
【yjbys.com - 金融保险】

  【摘要】 在金融恐慌、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国际会计准则曾经被遮掩的许多问题正加速暴露出来。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几大致命缺陷、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影响。其次探讨了解决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矛盾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危机

  如果不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可能极少有机会让大家反思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和问题。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当充分考虑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的巨大矛盾,要作好接轨事前的风险预测工作,而不能“事后诸葛亮”;更不能在危机时刻采取鸵鸟战略,甚至饮鸩止渴。

  有许多人把国际金融危机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和金融监管滞后,但笔者愿意从国际会计和审计角度探讨一下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即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以下笔者就国际会计准则凸现的几大致命缺陷进行分析:

  一、公允价值能否真正保证公允、合理?它会给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全球商品市场带来哪些致命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提出获取公允价值的三条路线:一是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交易价就是公允价值的代表;二是如果市场不存在相同产品的成交价,则类似产品可观测到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值;三是上述两条路线失效,则需要对产品进行价值评估来量化其价值。

  从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分析,它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和两个标准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导致“估值偏好”主观上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实际上,这种估值偏好也正是金融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助推效应”。如果市场条件越好的时候,证券及资产价值越容易被高估,相反,越是市场条件恶劣时,证券和资产价值越容易被低估。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论文

标签: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29
【yjbys.com -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96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釆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作为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会计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具体效果。科学客观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研究,最近5年的研究范式基本完成了由规范研究主导向经验研究主导的转变。前者一般是比较我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AS)具体条款的异同,在理论分析、系统比较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数据库的多方位开发,更多学者利用量化方法和经验证据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效进行检验。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量化研究文献,旨在全面而清晰地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视角的不同,本文从CAS与IAS具体条款的协调程度、基于CAS和AS的会计报表数据差异、会计信息含量差异和会计盈余质量差异四个方面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

  一、CAS与IAS具体条款的协调程度研究

  对于此类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釆用的方法是赋值分析法、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王静和孙美华详细对比了我国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与对应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异同,根据对比点的差异程度区分了5种情况,分别赋予不同分值,由此计算出各项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再将各项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加权平均,得出我国会计准则总的国际协调度。其研究结果为:CAS与AS的总体国际协调度Z值为0.1P,这反映了研究当时我国多数准则与国际准则相比仍存在一定差异。王建新(2005)釆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出CAS与AS全面比较的协调度Z值为0.42排除由披露原因造成的差异后,协调度Z值为0.45④王建新进一步分析的结论:我国已颁布的16项准则与对应的AS相比,高度协调占25%,中度协调占50%低度协调占25%这说明从总体而言CAS与AS已达到中度协调,但还有许多准则尚待制定。王治安、万继峰、李静(2005)则釆用了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其结论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上协调程度较高,但仍保留了适度的差异,并且计量项目的协调度略高于披露项目的协调度。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必要性分析论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0-07-28
【yjbys.com - 会计统计】

  会计准则趋同是各国间会计准则协调的结果。即在会计框架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寻求一致,避免差异,其目标是寻找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各国之间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质性。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也不例外。在2006年2月颁布的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后来颁布的准则应用指南中,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这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趋同可显著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关系

  会计作为当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得不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认可,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率和效果。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显著改善这一不利局面,不仅减少了各国间经济交流的障碍,使各国企业在财务信息的交流方面更加便利,还可以促使资源能够在各国间进行优化配置,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以国内出口企业为例,我国出口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能够使得海外客户接受并认可,从这方面来讲,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其必要性。

  二、趋同可显著改善我国国内投资环境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向世界揭开我国企业的“神秘面纱”,将显著改善我国国内的投资环境,使得国际资本登陆我国寻求投资机会,这样不仅有效的引进了外资和技术,对于我国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也起到了显著作用o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深人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其进人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这在当前我国并不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显得格外重要。当前,我国企业实体大都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两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成为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此时,我国急需敞开国门,吸引外资,在得到资本注入的同时得到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链的升级。从这点来讲,趋同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企业,为其在我国国内资本以及技术的投资扫清障碍,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