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的论文

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而进行的活动。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某项岗位的全部能力的总称。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关于就业的论文1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因素,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相关对策。一方面学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就业法规的建设。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市场需求;外语专业人才;课程设置;综合素质;就业

  【注】本文系20xx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xx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4%,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高校外语专业的生源依然比较充足,但就业前景已不如前些年那么乐观。由麦可思公司调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在20xx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的5大高薪(月薪)行业中,英语专业榜上无名。在20xx-20X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8个专业中,英语属于其中一个。虽然调查数据有一定的相对性,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也明确表明了一个讯号: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外语人才今后的培养提出了挑战。

  一、影响外语专业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外语成为各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而且从小学到大学,外语都是必修课程,外语热使得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外语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长。xxx在20xx年5月18日公布的一份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20xx大学评价报告》中显示,所调查的80%以上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这种招生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供过于求。

  其次,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条块分割造成的"制度藩篱"。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公平竞争、自主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农村与城市的分割,劳动力市场间存在着制度藩篱。虽然农村中小学急需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但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或小城镇工作,大量积压在大中城市。

  长期以来,英语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的束缚。普遍认为"大学"="成功"="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使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大受限制。加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观念,使得这些大学生必须在城市找到好工作才感到颜面有光。这种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导致了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诞生了一群"毕业漂族",形成一种自愿性失业现象。

  2.自身原因

  白文龙(20xx)认为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不准确,产生自负心理。夸大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以及实践能力。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优厚的待遇,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给人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甚至把未来工作理想化,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是自卑心理,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其它阻碍顺利就业的问题还有悲观情绪、不满情绪、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以及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问题。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少,仅仅局限在相对固定的部分岗位上。此外,xx部门、新闻业、旅游业等也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因此,在原来只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可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更具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又训练了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些商务礼仪,此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当老师、做翻译,又可以做外贸。

  近年来外语人才市场需求的趋势表明,小语种越来越受到青睐,如韩语、日语等。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容易,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这缘于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原有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课程,会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能掌握一门大语种,则非常受欢迎。

  2.以高素质为目标,夯实专业基础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做了如下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指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及运用外语能力的熟练。扎实的基本功是外语学习的关键。但是,即使有些学生具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却难以应对大型会议和商贸洽谈等高级翻译工作。原因是他们依然缺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场合对外语人才各方面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学生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环球英语网校,20xx年2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近年来,北外不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设置了以英语为背景的经济学、新闻学等专业。这一举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亮点,国家机关、银行、外资企业纷纷进驻学校招贤纳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不断体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迎接等待他们的国际化市场的巨大挑战。

  3.以学校为平台,塑造、完善自我

  要建立学校和学生的联系平台,指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为求职做好准备。并积极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心理指导和咨询,以及创业教育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定位将来的工作,做到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此外,除了培养毕业生出色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加强其自身的修养。国家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宣传单位等涉外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个人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而外企公司更看重员工的职业操守,如诚实、责任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干精神、工作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为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外语专业的学生应相应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化、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外语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融合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总之,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应用性外语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立英,张润.市场需求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时代文学o理论学术版,20xx(11):198-199.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xx(5):60-61.

关于就业的论文2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分析了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社会宏观、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提出了促进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就业 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xx,(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xx,(06).

  [4]李大.试论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7).

  [5]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5).

关于就业的论文3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和安排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社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中职院校乃至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当中要更加注重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紧密的贴合市场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可能的拓展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符合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我们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哪方面的人才,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我们计算机行业的顽强生命力以及未来更为长远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当中的课程安排设置,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公共知识模块,第二部分是专业知识模块。下面我就将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实践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一)公共知识模块的阐述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对于初高中学生的扩招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但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基础差距较大的现象。

  虽然是扩招,但是学生的底子就必然不会和从前一样优秀,中职院校招收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甚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以及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他们会和城市的一些孩子在计算机基础方面形成很大的差距,这也就为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教师如果按照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标准来进行授课,那么这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而如果教师按照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授课,那么这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学不到知识,所以我们往往很难以偏概全,实行同样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另外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往往并不清楚计算机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他们会单纯的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就像是玩游戏一样,却忽略了计算机教学当中枯燥的一面,它实际上是物理,数学以及英语的综合实践科目,所以我们还要更好的为这些学生开展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层次有所提高,进而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开展提供方便。

  另外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要培养专业型人才,更主要的是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更好的保障学生能够尽快并且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所需要,所以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为社会塑造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二)专业知识模块方面的阐述

  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时候,要紧密的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对于不同的就业方向要进行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例如今后想要进行办公类计算机软件工作的学生,就要主抓办公软件的学习和操作,对于应用类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想要参与网站建设类的学生可以对平面构成,广告以及设计类课程进行更广泛的学习,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

  (一)实践在理论之前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这个专业本身就是比较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只是更好的为实践操作做准备,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专注技术型人才的塑造,为社会提供更多需要的人才。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的机会。对于理论课程的安排要适当有度,学生在接受了科学的理论知识安排之后,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进行实际操作,理论是为实践而服务的,这才是我们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我们在讲授关于WORD文档的使用以及操作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展现一张做好的文档,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按照示例进行,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也更好的让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操作要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相对容易。

  (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的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学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用人合同的签订,可以定期或者是每年为一些有合作的企业输送和推荐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和选择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肯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和社会要求更好的结合起来,也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机会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