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博士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地理小博士论文1

  学好地理,建设祖国

  当今全球淡水危机的警钟已敲响,“如何应对水的威胁”已摆现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是值得各国来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全球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立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全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全球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小博士论文2

  【摘 要】本文就信息地理学与信息地理景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时空观念、网络关系、数据化(大数据)、双空间观四方面是主要的信息地理观,其中网络起最主要的作用,由于它的作用,时空网络化、数据网络化导致出现真实地理空间、虚拟空间的叠合映射,产生了新的信息地理特征与景观,对这些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未来地理规律,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工作。

  【关键词】信息地理学 信息地理景观 网络关系 大数据

  信息社会的地理学有何特点,会如何深刻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我们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信息具有地域性、扩散性、再生性、网络性,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正在作为一革命性的力量左右着我国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例如,社交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格局、网络金融改变了社会经济格局,其背后都隐含着信息的地理性。所以,信息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地理学

  所谓信息地理学是研究信息社会地理特征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以区域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网络链接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网络化所产生新的地域特征、时空特征的新型地理学。不同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那样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那样物质和能源则是主要资源,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起了主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第一重要资源,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信息产生在一定的区域基础上的,或者有IP 标识、或者是其他资源的数字化。各地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特征的信息组合,或者不同地域来源、或者不同IP 标识的信息,可见当今的信息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映射。

  信息社会中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网络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网络拥有巨大的创新、整合能力蕴藏着无数的财富宝藏。所以,信息地理学中的网络特征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信息地理学将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区域差异及它产生、传播、利用规律,信息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或产业系统)基础上的,区域的差异带来了信息效益的差异,这反映出区域系统中信息势的差异。信息势可较好地反映信息社会的区域新特点。它由以下几方面来构成:(1)区域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的能力;(2)网络系统捕获、扩散信息的能力;(3)区域形成、聚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区域网络设备建设水平等。

  信息地理学是建立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人文地理学基础上的,旨在解决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各个区位、等级、规模的城市体系中怎样生成、处理、传播、集聚、作用、反馈;从网络特性这一观点来看待区域经济问题,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信息社会由于引进新的生产力要素― ― 信息资源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使得社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旧的观念正在为新的观念所取代。为此,提出信息地理重要四原则:

  (1)时空观念。信息革命加快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经济循环,产生出更多的效益。一方面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正在变短、另一方面又延伸了在线服务时间、可达空间;网络使得区域合作更加密切频繁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输、处理速度倍增,信息的时效性、实时性带来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消弱了传统地理学中的中心地、区位论等理论影响。

  (2)网络关系。互联网、交通网使得区域之间的关系已逐步变为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网络不停整合所有资源、产生新需求、提出新技术,产生出大量的溢出效益。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掘出一个个的产业金矿,而不是挖自然界破坏环境,经济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现在生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地理世界)、虚拟世界。依托现实世界,人们更多地在虚拟世界进行生产交易等。这一切都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国内、国际的经济格局也随着日益发达网络关系的建立而发生重大的调整和重构,国家和国际问所致力的通讯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交通网络动摇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改变了区域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数据化再生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数据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数据信息资源成为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被各个部门、区域所拥有所割据拥有地域归属特征。数据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归属,或者IP址才能发挥精确的作用。将现实社会通过数字化映射到虚拟世界,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资源具有再生.再积累、再加工、再扩散、再利用的能力,从而形成大数据。数据已经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利用云计算手段挖掘数据可以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4)双空间观。人类生存空间发展成:地理空间、虚拟空间两种。地理空间不断映射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融合了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地理空间是信息的发源地和产生信息地域差异的原因所在,信息的地域性的产生是在区域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由于市场意识、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等的智力差异造成区域利用、扩散信息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的。双空间结构使得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扁平化、时空压缩;虚拟空间延伸了地理空间,社会运行更加畅通、节奏加快、效率更高。

  2 信息地理景观

  从这个矩阵结构里面我们看到了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信息地理景观,这个景观比传统的景观多了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可以这样认为,农耕社会地理景观是初级的不完善的,如婴幼儿一样,网络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这里权当网络要素相当于其神经系统,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成熟,也一定要有完备的网络神经系统才行。没有网络和信息的社会是僵硬的、失活的、呆滞的、不成熟的;有网络的是畅通的、成熟的、发达的;而有信息的社会才是灵动的、活跃的、有生命的、也是有经济效益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地理逐步成为主流的地理学,随之而来的信息地理景观势必成为一种新的景观现象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内容。

  3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的前沿领域

  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3.1大数据与信息资源

  信息是当今社会的灵魂和最有用的资源,基于大流量、大数据和用户关系图谱,现在信息社会流量为王,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未来。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由于信息是社会经济数字化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在信息空间中的映射,其具有地域性、再生成、再利用、再扩散等大数据特性。每日的浏览网页、智能手机上网、行业产业数据等都蕴含着空间位置、潜在客户、未来发展等信息。如何分析这些大数据数字化进程、所表达的数字世界的本质、数字经济等显得非常重要,是深入发掘利用信息地理资源的重要途径。

  3.2网络关系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神经系统、标志着社会的成熟度。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并逐步实现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地理被叠加了丰富的网络,区域被网络化、数据(信息)被网络化,所以出现了新的时空特点。深入阐述信息地理学的网络关系――交通网、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等特性将是信息地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及相关政策具有深刻影响。

  3.3空间特征

  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融合并存,互为依托;是移动空间与地理空间并存。物联网通过GPS-GIS实现空间位置管理。如,京东O2O通过与社交、地图、搜索、本地生活、当地便利店等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 网络主权是依托地理行政边界的,也就是传统的户籍归属的,你拥有中国国籍,你必定受制于归属地的管理。借助虚拟网络世界,你可以分布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人是有地域归属的所以在信息社会里存在着这样的信息地理特征:虚拟空间+地理空间=有地域特性的移动空间。基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分析信息(大数据)所隐含的位置信息、空间信息、权属信息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3.4智慧城市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等信息技术,从网络连接到数据生成管理再到自动控制正把我们的世界塑造成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正如吴基传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各行各业技术升级和替换创新了社会经济管理发展,提高社会信息化和运行效率,改变了人民生活方式节奏”。这些带来新的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地理现象或地理景观是信息地理研究的又一热点。

  3.5虚拟特征

  现在人类生存在两个世界,地理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互联网实现了人-人-物之间的全面连接,形成一个映射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就是真实地理的虚拟映射,对这个虚拟世界的分析也就是准确分析真实地理空间。

  参考文献:

  [1]沙晋明,史源英,李小梅.《信息地理刍议》.中国信息导报,1996. 8.

  [2]http://baike.haosou.com/doc/580575-614558.html.

  [3]http://wiki.mbalib.com/wiki/%E5%A4%A7%E6%95%B0%E6%8D%AE .

  [4]许可,左娟,苏晨辉,杨惠.《互联网新思维》.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1.

地理小博士论文3

  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为指导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xx~20xx年),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一年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这个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xx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xx多处,1150万人和20xx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xx~20xx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表明,20xx年到20xx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xx年,最终实现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的目标。

  20xx年到20xx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xx年,最终实现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的目标。

  为了实现20xx~20xx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xx~20xx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专家们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地理小博士论文格式

标签:论文格式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论文格式】

  中国地理学会以“推进生态文明从自己身边做起”为主题,在全国中学生中开展第九届地球小博士科普知识大赛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小博士论文格式,欢迎阅读。

  1、引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东北大学学位论文格式改编,专为我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撰写打印论文时使用。本格式自发布日起实行。

  2、学位论文主要部分

  学位论文主要部分由前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只限必要时采用)组成。

  2.1 前头部分

  (1)封面

  (2)扉页——题名页(中、英两种)

  (4)声明(独创性声明)

  (3)摘要(中、英两种文字)

  (5)目录

  (6)插图和附表清单(只限必要时)

  (7)缩略字、缩写词、符号、单位表(只限必要时)

  (8)名词术语注释表(只限必要时)

  2.2 主体部分

  (1)绪论(前言、引言、绪言)

  (2)正文

  (3)讨论、结论和建议

  2.3 结尾部分(只限必要时采用)

  (1)参考文献

  (2)致谢

  (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等项。

  (4)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5)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只限必要时采用)

  (6)索引(只限必要时采用)

  3、版式

  纸张大小:纸的尺寸为标准A4复印纸(210mm×297mm)。

  版芯(打印尺寸):160mm×247mm(不包括页眉行、页码行)。

  正文字体字号:小4号宋体,全文统一。

地理小博士2017年论文

标签:地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6
【yjbys.com - 地理毕业论文】

  地理小博士2017年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

  水是万物之源。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2.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4个国家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进行简化后,采用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划、管理运行决策研究;二是直接采用大系统优化决策模型和方法,通过先建立各种类型的大系统递阶结构模型,然后再运用多种数学规划或模拟技术(含自优化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进行该类工程的规划管理决策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模糊数学、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型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探索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如Jamieson等人从一般的跨流域调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过程出发,建立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混合决策模型结构,并建议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选系统结构、模拟模型设计所含工程设施的尺寸大小、动态规划方法进行系统实时决策研究等等。

地理小博士论文怎么写

标签:地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6
【yjbys.com - 地理毕业论文】

  导语: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地理小博士论文怎么写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建议写实际应用方面的)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参观芜湖开发区工业园后,可以学生谈谈工业开发区与环境的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眼界,扩大了思路,充实了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