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湖南省“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

发布时间:2017-12-28 编辑:家韬

  大学生村官是国家重要的政策,不但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促进农村文明发展。

  国家“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已全面展开,我省按照中组部要求今年也选聘了141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根据需要,部分大学生被分配到国家或省定边远贫困农村地区。选聘工作实施一个月来,绝大多数村官迅速融入当地农村,工作步入正轨。但也出现了个别地区大学生村官离职的现象,而且在不少村官中也出现了一股情绪低迷、思想起伏的现象,这种不利的“初期效应”已经开始蔓延并显现。本来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应该不追求数量,确保质量与实效,但大学生村官的离开对政策也会有所影响,因此难免会有一些杞人之忧。例如,他们签了3年合同,要是2年不到就走了一半的话,将出现始料未及的局面,我们的政策也会被证明是失败的,因此,当前出现的这种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很多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去之前可能是抱着一腔服务基层的愿望而去,希望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去了之后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工作条件的艰苦、人际关系的复杂、文化上的匮乏、精神上的孤独、前途不定的迷茫,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可能遇到的一些心理难关。在这种新的环境下,适应得比较好的,可能会很快转变角色,适应的不好的,可能会失去对村官原本的新鲜感和激情,心理产生动摇,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推卸责任。

  初期的激情过后,产生“退烧”的原因是一种正常反应,人不可能任何阶段都保持着很好的状态,应该给这些大学生村官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缓和这种状况和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有关部门更应该在这个时候针对他们产生的思想困惑和畏难情绪,以及因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而造成的心理落差,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心理调适期”,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于基层。我认为具体可以实施以下三方面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 组织干预

  县级组织人事部门是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管理主体,也可以说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组织部门领导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开“大学生村官碰头会”,从宏观上掌握分配到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营造浓厚氛围。组织上的关心会使他们迅速融入当地,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工作上更有动力;乡镇党委要与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结对帮带面对面交心谈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工作压力,解决实际困难;村级党组织要鼓励大学生村官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创业。不少大学生村官都满怀抱负来到农村,渴望干一番事业,往往脑袋里想法多,村干部一定不能对其提出的建议斥为幼稚,否则会打击其干事业的激情和信心,更不能认为他们可有可无而束之高阁,这样不仅荒废了大学生村官的青春,更是与国家政策的初衷相背弛。

  组织部门全面落实好政策待遇,对大学生村官生活上予以关照,固然是保障了他们的物质需要,但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更有意义的援助。新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在学校里是“谈笑有鸿儒”,而在农村更多的是“往来有白丁”,他们的想法也许一时不被理解,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有包袱无法解脱,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前怕狼后怕虎,产生消极应付情绪。组织部门应该建立预防性目标,及时矫治和调节他们的心理偏差,对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引导,理解和帮助他们正确分析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培养出他们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在这方面,怀化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怀化市委组织部门从培训开始就重视抓村官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考虑到分散后的村官管理问题,因此,他们把到村任职毕业生编成 “怀化一期村官班”,成立班级临时党支部并按分配区域设班、组长,由组长平时负责收集异常组员的情况并向班长反映,再由班长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上级组织部门得知情况后积极派人与其沟通,配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能保证及时掌握这批“村官”的思想动态,跟踪作出反映,也可以避免让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村官中相互传播感染,形成普遍的心理状况;怀化组织部门还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第一时间在《怀化党建网》上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积极鼓励“村官”们踊跃投稿,叙说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推广农村致富经验。栏目推出后,受到大学生村官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有趣事情,农村的所见所闻发表在上面,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组织干预是外部对“大学生村官”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方式,它的针对性比较强,执行力度比较大,也是大学生村官最易接受的干预主体。

  二、社会干预

  湖南省计划5年内选聘75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选聘,今年还是第一次,缺少经验,情况复杂。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保证头枪打响,除了使这批大学生村官能下得去、用得上、干得成、留得住、发展好外,社会也应该积极干预,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提供干事业的好氛围。

  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社会支持体系越完备,获得的心理援助越多,更容量走出挫折情境。

  这批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艰苦的农村地区任职,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各种贬褒的评价都会有,他们的心理也必然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的反响也必然左右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因此社会应该多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在这方面,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应该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宣传我省各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全社会对这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关爱、关心、理解和重视。具体做法比如可以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他们走进电视、广播等节目现场畅谈到村任职来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让新到村任职大学生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使他们心理上迅速融入当地农村基层,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后就会使他们感到扎身基层大有作为、大有希望,这样就排除了他们心理上的顾虑,轻装上阵,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村官”的母校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后续智力和技术支撑,应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团队,奔赴大学生村官所在地,与大学生村官开展座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指引他们做具体科学的规划。定期回访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病”,不断为他们“充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要邀请这些大学生村官回母校畅谈新农村工作的经验体会,不仅对他们是一种鼓励,也能引导和教育本校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为往后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起到好的铺垫作用。

  实施行之有效的社会干预,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能从思想上对大学生村官纠错扶偏,帮助其坚定服务基层的信心决心,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其受益,也最终会使全社会受益。

思考湖南省“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相关推荐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