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风风火火干 乡村变身生态旅游区

发布时间:2017-08-29 编辑:钰娟

  导语: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村官走上了帮扶基层的道路,他们在基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相关资讯吧!

  刘小平:风风火火干 乡村变身生态旅游区

  7月25日傍晚,太阳落山,微风吹过田野,拂过满是汗珠的脸庞,些许的凉爽让人很是惬意。高温下“闷”了一天的秦壁农业生态园“苏醒”了过来,广场上的灯亮了,音乐也响起来了……

  忙碌了一天的刘小平,还没顾得上歇一口气,就迎来了一个由全国各地青少年组成的夏令营,他要作为讲解员,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农业生态园里的农耕文化园。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成,说的是如果秋收时遭遇旱灾,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农耕文化园里,每隔几步就会张贴农业谚语、农耕器具和各种各样蔬菜的图片。“瓦片云,晒死人……”刘小平指着“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的谚语牌,用浓厚的洪洞乡音爽朗地笑道,“来这里能让青少年体验到农耕文化、农业文化、农村文化。”

  1 建市场拓马路 干出“秦壁速度”

  如今的秦壁村,白天看绿,晚上观灯。夜晚,从天空中俯瞰,这里是十里八乡最闪亮的一块。然而在15年前,秦壁村却是一个让村民说起来都摇头的破烂村。“路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自然路,宽的宽窄的窄,最宽不过五米,两辆车都错不开。”村民王东保说,秦壁村一直就有种菜的传统,但是因为路况不好,种得不多,“外地菜贩不敢进村,车进来掉不过头,村民只能骑着自行车、推着三轮车,带着蔬菜去县里的批发市场……哪一代人都想走好路呀!”

  2000年年底,在县里经营着塑料彩印厂、开着门市部的“能人”刘小平,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之初,眼前是一个烂摊子,耳朵里满是各种流言,说他只能当个“满月村长”“百天村长”,但刘小平没有退缩。“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不富。”他决定从修建蔬菜市场、拓宽村里道路入手。但没钱、没钱、干什么都没钱。

  “有钱要干,没钱也要干!”刘小平就和其他14位村干部一起,每人背了2万元的贷款,“那会儿农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贷两万负担很重。”即便这样,也远远不够,他又动用了多年经商的人脉,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七八十万,就这样借着还着、还着借着……“现在看看以前的老片子,我就……”说起那会儿的事儿,刘小平把头抬起来,他不想让眼泪流下来。房屋拆迁难,刘小平先说服本家亲戚,把老房子拆掉腾出地儿来;搬迁群众有意见,他就苦口婆心做工作,大伏天带领村干部,穿着“二股筋”去给村民搬家……

  豆腐6.6元,黄瓜7元,白菜8元,山药蛋10元……秦壁村村委会的家当里,有一个老旧的笔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施工期间每天的花销,多的一百多,少的十来块,“大伙儿吃在村委会、住在村委会、干在工地上。”两个多月的时间,一条1800多米长,20米宽的道路修成。“那会儿县里的领导说,三天不到秦壁去,就不知道秦壁变成什么样了。”说起那会儿不分昼夜干出的“秦壁速度”,刘小平由衷地感到自豪。

  2 经过三次转型 4000亩蔬菜获国家绿色认证

  路通了,市场建好了,刘小平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村民兜里有了钱。从村里实际出发,他引导村民们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几年间,实现了三次转型,从种粮食改成种蔬菜,又从大田蔬菜发展为设施农业,再从设施农业变为蔬菜水果采摘。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知识就是财富。虽然读书不多,但刘小平深知知识的力量,他决定先把农业专家请进来。经过多方奔波,他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以及山东寿光的农业专家实现“联姻”,并设立了科学实验和实习基地。“把专家请回来做技术指导,让他们长期住在这儿。”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陈永杰是秦壁村的常客。2001年,陈永杰作为洪洞县蔬菜技术指导专家来到秦壁村,最初秦壁村并没有过多地吸引他的注意,但通过和刘小平的促膝长谈,陈永杰决定在秦壁村“扎下根”。刘小平当时的思路就是种植绿色蔬菜,让村民们都有钱挣。至今让陈永杰仍然感动的是第一次培训,到场的15个人中只有1位村民,刘小平却带着村干部全都认认真真地坐在下面。

  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刘小平的目标是让村民也能成为“土专家”。今年26岁的高勇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大棚种植专家,当他高中毕业后,村里正在发展大棚蔬菜,他家也种了两个大棚。“刚开始觉得挺新鲜,下雨淋不着。”好奇心让他走进了大棚,跟着村里请来的技术员学习,高勇渐渐地喜欢上了种植,“刘主任还带领我们去山东寿光交流学习,我还去山西农大培训了一年。”

  如今在秦壁村,40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获得了国家绿色认证,大葱、黄瓜、菜豆、辣椒四类农产品注册了“秦壁牌”商标。而像高勇这样的“专家”也有100多位,他们不但自己科学种田,还到周边村落指导种植。

  3 发展农村旅游 接待八方游客

  村里的产业发展了,村民的兜里有钱了,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0元,但刘小平却并不满足,他又有了新的思路。“要把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利用起来。”2014年,大西高铁开通,临汾机场也正在建设,这让刘小平心动了。“这里紧靠洪洞县城,离临汾城也不远,距离高铁车站、临汾机场都只有15分钟左右的车程。”他决定第四次转型,打造一个后花园,为市民们提供休闲的好去处。

  正当他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与中科院专家的一次探讨更坚定了他的目标,“一二三产如何融合,专家们给设计了一个规划。”有了规划设计,刘小平便开始整合生态、生产和生活资源,打造集“农耕文化、科普体验、认购采摘、健康养生、观光旅游、历史人文、休闲度假、儿童娱乐、科技农业”于一体的临汾第一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秦壁生态园,意在建成全省领先的创意农业龙头。

  当然,他遇到的困难还是钱,“但如果有钱的话,事早就干出来了。正是因为没钱,咱才要来干事。”如同十多年前一样,他并没有被钱吓倒,通过各种途径想办法:土地流转资金不足,他通过协调让村民们以股份的形式参与,还可以在生态园就业,村民们既是股东又能就业;建设资金不足,他就利用人缘,通过方方面面的朋友去借、去贷……

  一年多的建设,秦壁生态园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接待八方游客,“游客来了玩得开心、看得舒心,最后走的时候还可以把咱们的农产品带上。”

  度假型农村、体验型农业、服务型农民——刘小平提出了自己的新三农设想,秦壁村也在努力实现着这个设想,今年22岁的李艳,学习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城市,而是选择回到秦壁,从事生态园的旅游工作,“在村里都是熟悉的事物,把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秦壁。”

  夜深了,秦壁生态园依然熙熙攘攘,忙碌了一天的刘小平还没能休息,他要到园子里走一走看一看,多年的操劳让他的两鬓斑白,头发也日渐稀落,与办公桌上一张六年前的照片相比,完全变了个人儿。“以前挺帅气的小伙子,如今跟老头儿一样。”和刘小平搭档了15年的村干部冯红锁,说起他的老伙计不停地念叨着“受了罪了……”

刘小平:风风火火干 乡村变身生态旅游区相关推荐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