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

时间:2017-06-05 我要投稿

  3中国传统服饰趋向

  考察和分析经过演变之后形成具有定势思维特征的服饰审美趋向,可以得出国人在着衣方面所体现得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趋同性审美.强调个人与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规范、特定的时尚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人们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等僵化性和死板性的弊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的可能性创造,也大大地阻碍和限制了服饰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主张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色用黄.古人的这种观念道出了黑色与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效果与思想的由来.中国古代官方对“黄色”最为钟情,所以称最早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黄袍加身作为行使君权的象征;从清朝开始国家正式将黄袍定为皇帝的御服;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理解和心理认同,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严肃正规服装,平时在生活中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倍受尊宠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年节等特殊时期人们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外,社会上所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多的是以黑、蓝、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主色调.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

  第三,重视着装的社会效应心理.这种心理是由注重从着装人的身份、地位来评价服饰美丑的传统观念中派生出来的,逐渐构成为民族性共同的社会心理效应.由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服饰的(即社会观念)意义,把穿衣戴帽绝不看作是个人的日常小事,而是作为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人认同程度的一种标志.因此,人们对着装社会效果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服装本身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延续到近现代社会,便出现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孔乙己至死也不肯脱掉“长衫”的行为,因为,在主人公所生活的清末年代里,“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能产生人们把着装者看作是读书人的社会效应.20世纪初,旧上海最先穿出时装的是那些受到西方文明感染的敢于冲破封建礼俗观念的年轻女郎们,而年长的妇女们则害怕引来社会非议对这些是绝对不敢问津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们心里不愿意求新求异.

  凡此种种,大致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状况,这远远不能尽述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后世服饰观念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各种服饰现象中所蕴含的独到的美学魅力,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孕育成熟和稳定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不但是中国服饰再度辉煌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服饰和美学思想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是消亡自己,而是张显出自身特色,以独到的美学魅力得到世人关注的关键.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