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中伦理淡化现象的三重动因(3)

时间:2018-04-25 我要投稿

  经济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其自身伦理内容被不断地消减。究其原因,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有许多不相容的地方。意识形态也有时被等同于价值判断,这与伦理道德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是现在许多经济学家论述经济学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伦理学的论点之一。但我认为,意识形态与伦理之间更多的是差异:前者是单一、静态的伦理判断,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为现有的秩序辩护,采取一种命令式的执行方式;后者则采取讨论的形式,具有动态和多样性,对社会状态可能的和更好的秩序进行探究。意识形态对伦理的拒斥,充分体现在上一个西方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在意识中的称霸。古罗马时基督教发源之初,教徒以身饲野兽,教义悲天悯人之情怀使其成为罗马国教。及至中世纪之黑暗,党争迫害,兵祸连年,教义之下,毫无伦理道德可言。对照而言,“正如旧时的牧师用拉丁文进行他们的仪式一样,如今的经济学家在晦涩的世界里研究,只有他们才能解码”(道格拉斯•多德,2007)。

  自然科学:引导经济学的实证之路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马歇尔开始,“均衡”在一个多世纪中一直是经济学核心概念。究其原因,“答案要到许多领域中寻求,包括那些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可疑的人。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理由,对‘均衡条件’的探索出现于一个醉心于科学,尤其是牛顿物理学的时代”(道格拉斯•多德,2007)。不但新古典经济学,自从独立学科意义上的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就受到物理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影响,并以它们为榜样,走向一条寻找客观规律,力求数字精确的实证化之路。

  受近代笛卡尔哲学主客二分思潮的影响,经济学被分为研究经济客观规律的实证部分和探讨价值判断的规范部分,亦即阿玛蒂亚•森所说经济学的工程学方法和伦理学方法。但这种分化,只是更深层次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一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标志着理性的觉醒和其与信仰的脱离,科学也随之独立于神学。理性与信仰毕竟过于抽象,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树立了现实的榜样。而且对确定性的渴望和对规律的掌握一直是人类不断追寻的方向。于是,对经济规律的实证研究在理性及其学科的指导下得到了极大重视,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与信仰接近的规范经济学部分则遭到冷遇。

  从经济学科发展史来看,各个时期的学说中充斥着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创始者”配第深受笛卡尔和牛顿的影响,认为经济学是“政治算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魁奈的《经济表》将社会经济看作经济机器,欲探寻其中的自然秩序;基于牛顿力学中的“原子”观,斯密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观察来分析经济现象,而其“看不见的手”理论则有一个自然法则存在于社会经济中的预设。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受到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但边际革命之后,杰文斯、瓦尔拉斯、埃奇沃思等人大力引进数学方法,甚至删减经济伦理以适应于数学分析的需要。到了20世纪30年代,弗里希等人创立计量经济方法,“经济学开始走上其定量化的时代”(杨春学,1990)。可见,经济学发展是一个受自然科学影响,其内容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这似乎很符合孔德实证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论经济学中伦理淡化现象的三重动因(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