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3)

时间:2017-09-09 我要投稿

  这就要求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政策和立法之中,通过宣传、和培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令人欣喜的是党的17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会的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然,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法规政策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些生态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对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为还缺乏刚性的法律约束,对生态建设和保护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也缺乏合理的法律调节手段,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仍然很不健全等。这些都需要我国环境立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了法律的保证,人们良好的生态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生态意识的培养才会更加深入。

  目前高校的约束机制还仅仅停留在舆论监督的层面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生态意识转化为行动,高校监督的力度应该加大,应该体现惩恶扬善的威慑力。如可以利用法制课宣传生态法规,设立监督栏,对学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监督;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 ,对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

  四、体现德育的关怀——物本向人本的回归

  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价值的选择应“包含某种崇高的意味,有价值的东西肯定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在于,人并不以需要的满足为满足,总是要提出比需要满足更高的价值追求。但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物,而是人自己,是人自身本质的实现,也就是要使人成为人”。⑩

  但是,长期以来,以物为本压垮了以人为本,然而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的价值的最终指归不是对物的追求。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消解物欲,但是人可以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抑制某种欲望和需求。人的价值向自然整体和人自身潜能的转向,终将会被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这一过程尽管可能漫长、曲折,但肯定是必然和现实的。而在这种转折中最为突出的跃迁应该是:乃至整个思想的范式从物本转向人本,科学的对象、目的、方法和功能等也由物本提升到人本,在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共荣、一体进化的关系中不断地完美和提升人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实践理性范式也必将由物本转向人本,人类文明将成为属人的、为人的,因而也是完整、丰富、健康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明,即人本文明。

  总之,通过对生态意识的分析与审视,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要扭转以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误区。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矛盾,必须重视德育在人类本身生态意识的培养中所承担的重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从长远意义上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整体和谐、同步进化、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注释:

  ①王如松.论生态意识[J].现代化研究,1988,(1).

  ②李杰赓.生态意识的培植[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5,(4).

  ③沈新平,陆建飞,庄衡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石: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吴鹏举.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1,(3).

  ⑥王愉.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

  ⑦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学家谈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⑧叶朗.中国传统中的生态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⑨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M].河北大学出版社.

  ⑩高清海.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J].哲学原理(人大复印资料),2005,(10).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