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与实现策略(3)

时间:2017-06-23 我要投稿

  2.建议要突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以系统性为基本内核,注重整体合力的生成,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力度和程度。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把解决问题置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以分析,又要把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思考,建构具有整体性的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其次,要把握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关键节点提出对策建议,方能使问题解决事半功倍。再次,要顺应发展变化。教育问题及其解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能够随着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建议要着眼于决策应用

  以应用为目标,对已有的解决问题的体系加以改造、优化是建议的内在要求。首先,宜把握类型特点。建议包括政策建议和实践建议两种基本类型。政策建议要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突出如何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或如何制定和完善某项政策;实践建议宜着眼于问题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程序和具体办法。其次,要注重推陈出新。实践是变化发展的,宜跳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地区实际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再次,宜组合灵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整体上可以与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成为宏观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内部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其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为决策者权衡、选择留足空间,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四、评估:多维研判,精益求精,回答“怎么样”

  评估是对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与实践应用的价值预测和判断。评估着眼的是回答“怎么样”,即全面阐述研究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应用的实效性,通过“权衡利弊”为决策提供决心和信心。按照“多维研判,精益求精”的思路,以对决策研究的过程论证分析和事实评判为基础,以对成果内容的科学判断为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对决策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有助于实现决策研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决策质量。

  1.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

  评估是对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是保证描述、解释、建议的科学性的必备环节。首先,突出全程全面。对研究的基本设计与实施、问题的基本属性、问题把握的准确程度、成果与建议等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判断。其次,坚持事实评判。对数据、案例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再核校,数据选择是否恰当、案例分析是否合理等作出判断。再次,注重时效分析。问题始终与背景紧密联系,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出判断,为趋利避害提供基本的认识前提和事实依据。

  2.评估要回应决策实践

  决策研究成果是在实践应用中实现其价值的。任何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会产生实际的影响。针对决策实践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預测、分析,积极防范、避免决策风险,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决策研究和决策的灵魂,是保障决策研究的正确性的根本前提。当前,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取向和判断标准。其次,是执行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前提保障、制度保障,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力量如何协调配合,如何保证执行的效率、防止政策走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以达到方案的最优化。再次,是风险分析。对成果应用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社会风险进行模拟测评,作出预测性判断,权衡利弊,进而提出防范风险的办法。

  3.评估要坚持多路径互证

  多路径互证有助于提升评估的客观性,促进决策创新性与稳妥性的统一。首先是专家论证。邀请不同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咨询论证,促进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其次是公众评议。将研究过程与结果通过网络平台等展示出来,接受公众评议,听取公众意见,吸取合理建议,从而使决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更接“地气”。再次,实证反馈。在可控范围内开展试点,并利用专题调研、民意测评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决策的意见,了解决策产生的实践效果,分析决策的得失,为后续政策的出台和调整提供新的依据。

  总之,在探究问题的本质与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描述、解释、建议、评估融合为一体,展现了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由表及里、以知促行的基本轨迹。其关系如图所示:

  描述、解释、建议、评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四者紧密结合方能促进决策研究从思辨研究、经验总结转向实证研究,促进决策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实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出发,实现四者紧密结合,是基础教育决策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决策研究的基本任务与实现策略(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