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辨-试论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理论(4)

时间:2017-07-29 我要投稿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广:。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T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作家的创造过程就是对生活的消费,通过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判断,获取生产的素材和材料;作家又借助于文字将个人头脑中所构思成熟的意象序列进行排列表达,生成文本存在。这时作家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一方面,他消费着社会物质世界的材料和相应的精神观念,并将个人的思想融化其中,一方面,他又生产着属于社会和个人的文本,以满足社会中无数读者的需要。在具体的文学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它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文学话语则成为人们相互交往和对话的工具。

  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吸收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后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人际交往,体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交往理论”。具体说,这种“交往理论”包括了真实性,即理论理性;正确性,即实践理性;真诚性,即理性。语言的交往包含了这三种不同的理性要求,叉能够体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文学艺术活动来讲,它具备了这种交往的要求,诗人所表达的文学话语和生活事实相符合,遵循社会所认同的一致规范,文学的反映过程需要选择一种严肃的态度,这样,文学话语在相互交往中便具有了有效性,否则,就无法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文学活动中的交往性,突出表现的效果,是要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性共识。这样,文学话语的交往模式就会为社会生活交往提供相应的价值理性和参照标准,文学也就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持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的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每一时代或是每一读者都会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进行观念性的再创造。已经确定了的文本,要求读者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它,这样,读者也就不会过分的偏离和违反作家之“志”,而每·位读者义会受到性别、经历、兴趣、时代、种族、环境、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他们的创造又具有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征。正是这种具有双重性的社会交往方式,才促成了艺术价值的不断生成和实现。

  五、

  孟子诗学更多的是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对话的工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行的“仁政”学说,它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语言在孟子的话语世界中具有很好的论辩性,能够有力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日: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知言”就是要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使“诚辞”,片面的言辞;“淫辞”,过分的言辞;“邪辞”,违背正道的言辞;“遁辞”,躲躲闪闪的言辞,都能够被准确的认知、分析、理解和判断。在本质上,孟子是要求读者应具有“知言”的能力,才可以恰当的阅读和理解作品的意义,准确的和诗人进行沟通,知晓诗人之“志”。

  为了更好的“知言”,孟子提出“养气”。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还需要不断滋润和涵养,才能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以彰显人格的伟大力量。将它具体到艺术活动中,就是要求诗人和读者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一是人格精神的修养,一是艺术技巧水平的修养,这样,才可以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将生命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准确的在艺术世界中发掘出来。

  总之,“知言”和“养气”说确立了文学活动中作家和读者进行交往和对话的主体地位;“知人论世”说则使艺术的交往对话有了坚实的基础;“以意逆志”则论述了交往对话的具体途径,三者共同构成了孟子诗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孟子诗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对话模式。

“以意逆志”辨-试论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理论(4)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