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7-21 15:00:3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一、物质文化的泡沫影响

  广高职院校校园的物质文化泡沫,是指广西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实体物,背离本院校的办校理念,未能充分彰显校园文化气息。校园内虽有高楼大厦、文化广场、娱乐设施等,却未将本校优秀的文化传统理念很好地融入到建筑物本身去。同时,受地理环境影响,山水、湖景等是会说话的诗意空间,它可从文化审美视角去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也往往被忽视。高职院校校园学生多为“90”后,他们作为消费群体之一,不仅对学校教学质量、就业前景极为关注,也很重视校园环境。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多水草、树木、石山,具有建设园林校园的优势;而今,校园环境因为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忽视、爱护意识的淡漠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山水、湖光景观受到了严重污染,让原本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顿时失去了迷人特色,削弱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二、迷茫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本身以培养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技能型、服务性人才为主,可“近年来高考扩招,给高职院校的招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为吸引更多的生源,将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对待。为了能够增加关注,为自身形象添彩,无限加大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学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其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颠倒了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样,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需求远远落后于物质文化建设,又因物质文化的泡沫影响,物质文化建设也无法满足校园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因自身资金、管理等问题,使得精神文化处于要不要完全迎合社会需求来建立自身校园精神文化的两难选择中。

  三、制度文化的误区

  校园文化的主体由学生、老师、管理者共同构建,而背后深受主流文化影响,但它与主流文化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这致使校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制度文化,在规章制度、管理规格上有别于企业、政府部门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重视协调、协商,政府、企业制度文化重视强制性。鉴于此,反思社会、学校、学生、老师、管理者几者之间的关联,究其缘由,认清制度文化的误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广西高职院校多靠当地政府资助,自行融资能力薄弱。过度依赖地方财政的支持,久而久之高职院校会丧失某些独立创见的勇气,减缓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容易致使校园自身制度文化陈旧,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二是,主流社会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校园文化制度缺乏系统的制度去细化这些精神,导致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了形式、教条,引起学生的抵触,大大减弱了它的影响。综上两者所述,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良好制度体系,限制了优秀人才(技能型+服务型)的培养。其次,未能消化制度文化的蕴涵,耗损了管理精力和管理费用。一方面,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是复杂的互相依存关系。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社会以市场文化的效应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院校扮演着“技术”、“文化”、“经济”的角色,维系这角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参照社会运行轨度来制定,以求得人才可以凭借技术、服务去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影响至为关键,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训平台、技术经验等,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技术。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缺少与社会运行轨度和企业制度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未能充分消化制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从而很难满足人才管理需求。

  四、行为文化的失重

  谈及行为文化,更多是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员工的仪容、交流、创造性工作等是行为文化。近年来,教育研究者把它也纳入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此来充实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为实践校园文化提供了理论范式。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不是空谈的礼仪约束,它是校园中每个人的有价值的付出所组成的优秀文化活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行为文化,在广西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中,普遍存在缺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同学交际困难、价值观极端等行为文化失重的现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不能单一归咎于某一方,但从学生自身、学校自身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一者,广西高职院校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习惯于课本知识学习,和“老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再加之相对薄弱的基础知识,对高级技术教学理念理解困难。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方法落后,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力,弱化了长远发展的潜力。二者,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未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过于求取实际利益,看重学生当下的就业率,把重心放在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上,即便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理念,也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上。广西高职院校中大多是“90后”,他们深受“个人哲学”思潮的影响,多追求个性自由、叛逆,不喜欢受约束,加之新媒体宣传的负面效应,校园文化中夹杂着“奇装异服”、“攀比名牌”、“不合群”、“装酷”等“非主流文化的”因子;甚至还有色情、暴力等一些垃圾文化,这些被称为“个性行为”的文化,使得学生之间愈加冷漠、越加难以相互理解与包容,同学之间的交往普遍缺乏安全感。这对需要团队合作、创新的高职院校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广西高职院校校园中,多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杂融,文化差异鲜明,再综合“非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行为文化建设更为复杂。高职院校校园的学生多处在18-22岁之间,因受教育的背景、家庭结构各异,品质参差不齐。随着社会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学生竞争压力大、交往圈子缩减,部分学生性格封闭,很容易出现极端人格分裂现象,产生极端的价值观选择。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价值观极端的现象,应引起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

  五、结语

  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其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主要层次理论,仔细反思这四个层次理论在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从学生、老师、管理者、社会等几方面去辩证、客观分析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得与失,为广西高职院校新校园文化的建立提供可行的理论范式,引起人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清楚当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从现有的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运行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及专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校园文化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状态。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欠规范。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无教学体系,往往是由任课教师随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师从观念上并没有明确什么是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认识模糊,更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加实践,忽视发挥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内容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教师在将诸多内容有机融合时,跨度和难度很大,易出现实践内容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相互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割裂的倾向。实践教学过程随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管理中缺乏统筹和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安排计划没有做到紧密衔接,也未能形成党、政、团、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合起来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桥,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实践规则、经费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约,各种力量之间配合协调存在问题,各行其是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德育资源不能做到高效组合,阶段性主题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实践教学就会因学时、经费、场所和教师等客观因素影响会断断续续,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上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单一考评方式,以书面作业为依据给定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他评轻自评、重量化考核轻定性研究,使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因此,如何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程序合理性就成为完善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设立的,及时回应、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全球化时代、媒体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处于多元和无序的状态,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实践教学的主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同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化环境中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同时凸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关怀[3]。这就要求我们在事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预期,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及时掌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也十分关注的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针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

  高校教师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实践主题,创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的情景体验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实践证明,“运用校园文化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往往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武装大学生”[4]。为此,我们既要充实和更新校园文化传统载体,又要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新型载体的渗透力和引导力,达到“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将校训、校歌、校徽以及绿化和书画等融于校园景观之中,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和管理中,提升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现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效互动。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利用管理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活动,通过采取讲座、交流、专题演讲、互动辩论、知识竞赛、情节模拟、问卷调查、汇报展演等形式,将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政治规范、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以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类社团的优势,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社团立足校园、服务同学,面向社会,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论坛、QQ群、MSN和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网络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必须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大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讲求一个“精”字。打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做到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主题和校园文化载体的紧密衔接。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各具特色,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有的载体突出个性化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的载体突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载体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切忌开展走马观花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二是讲求一个“特”字。即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开展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创新。如一些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热点问题半月谈、大学生宣讲团、个人成长导师制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有益的价值观念。三是讲求一个“广”字。校园文化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辐射面广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体验中内化践行,把社会主流价值诉求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行为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前期历程

  1.快速转型,加强专业学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以下简称“翡翠幼儿园”)项目启动于20xx年,建设目标是“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为打造完美的生态校园,在筹建期,筹建教师快速从“教育人”向“建设人”转型,研读建筑图纸,认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细节,全程参与园所筹建。

  2.关注细节,优化方案设计

  项目动土后,为力求室内精装、景观、弱电等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我们精心搜集素材,和设计师谈未来办园方案、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特点,与其沟通、磨合、共同创意,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建设。

  二、空间艺术表达和体验—校园文化的物化发展

  1.空间的故事——优化形象标识翡翠幼儿园坐落在融汇科技灵感与生态灵性的生态示范区,幼儿园得名于园所旁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园所的空间故事融入了幼儿园的标志设计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鸟倏地从翡翠湖面划过,带起了一弯美丽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湾中一群小船就像我们的孩子般,喧嚷着即将起航。

  2.空间的情感——美化建筑设计

  (1)视觉充分表达空间的文化张力

  幼儿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的着意安排转化到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中。为表达积极的生命成长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共生共荣,我们在基本空间视觉设计中采用了悦动明快与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号。葱郁欲滴的垂直绿化搭配鲜亮活泼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国红元素的大厅辅以绿色廊柱似的参天大树为每个可爱的生命举托着稳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儿园里,随处都能找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谐巧妙的搭配潜移默化地缔造了这个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蕴。

  (2)视听觉协奏曲

  为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知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美妙,园所在大厅空间设计中,大胆运用涡旋状的天顶来刻画空间模糊性和流动感,轻揉着空旷大厅的曼妙回音,演奏着视听觉共鸣的协奏曲。置身其中,整个大厅充满着流动和想象的氛围,充分契合儿童的秉性,有利于释放他们的心灵。

  (3)听觉和触觉的通感

  我们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在大厅的弧形墙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在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敢说敢唱的开放氛围。同时,我们将这种欢乐歌唱的情境谱写成园歌,从听觉上进一步将流动、活跃的氛围带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4)触觉和思维的互动

  在幼儿园大厅,一个灿烂的巨幅孩童笑脸墙拉近了空间和孩子们的距离。巨幅笑脸墙是由几千张小照片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照片记录了翡翠幼儿园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这种展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孩子们感受时间、体会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思维和心灵的启迪

  空间的生命在于让孩子们释放各自的秉性与心灵。翡翠幼儿园通过多感官体验的精心安排与设计,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和培养,塑造孩子们活泼、开朗、温暖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与孩童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的精神继承

  1.倡导环境育人,提高教育实效

  作为国内首家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校园,翡翠幼儿园透过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内部空间和外部场地,一地多用、合理规划,使整个园所建设突出了空间共享、自然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整合的特点,让孩子从建筑本身随处感知生命的快乐。

  2.构筑生态家园,初显文化特色

  翡翠幼儿园倡导“把发现的快乐给予孩子”,通过种植活动、餐厨垃圾再利用活动、环境观赏等活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逐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把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结合于一体,直接促使幼儿有效成长,更为日后园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今后的文化旅程还很长,只有当幼儿园里每名成员都自然浸润在这个环境中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恒久的魅力——充满故事、充满情感、充满生命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建设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20xx年,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3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4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20xx年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xx.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20xx.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xx,12.

  [4]朱巧玲.浅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xx,7.

  [5]唐光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撑。宣传激进的精神文化将会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使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逐步提高。

  1校园媒体传播方向和模式

  校园传媒,既是一种媒介机构,把高校和社会连接起来,起到桥梁作用;又是一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与企业联系就业的机会。它可以使某家企业创办的校园媒体,也可以是学校内部自己创办的,更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团体组合创办的。它包含封闭、集中、延续性;容量大;开发成本低;具有文化独特等特点以下我们将就校园媒体的传播特点做出总结。

  1.1校园广播

  通过在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间休息,播放校园广播,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媒体人可以选择广播的内容,除去一些避讳的党政内容,国家违反内容,例如,暴力,黄色等不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校园广播不仅锻炼了在校学生媒体支持能力,也使得听广播的学生收获到一份额外的知识。现今的校园广播,已经突破传统校园广播的形式,即只能人工在线广播。随着科技发展,已经制造出智能的广播器,可以录音,并按人们设置的时间自动播放,极大的提高了校园广播的效率。

  1.2校园展板

  校园展板,由学生设计制作,其将会展示每月发生在校园的重大事件和国家发布的重大政策,例如,国家提出的“两X一做”,学生团体以此为主题,做出宣传海报或其他有宣传效果的展品,把它们张贴在展板上,供来往学生和教师观看。通过校园展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校园内部发生的事件,了解到学校的文化风气,加强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同时,也会使得学生了解到我国颁布的重大政策,对我国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是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事情,而现今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兴趣,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通过校园展板,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政治的掌握水平。

  1.3校园外联

  校园外联是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组织的一个部门。它是学校与外加社会商业联系的商圈。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外界商业或政府,或者学校找到外资公司,派出学生,与相应公司部门人员联系、沟通,并说服他们投资学校或学校的项目,从而为学校获得资金,并对外宣传学校。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人士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为学校增加了声望,让更多人了解到学校。同时,外联部更是学校走入社会的一个代表,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树立起学校学生会的招牌,让各大单位乐意与我们合作,扩大我们学校的影响力和活动开展的社会效应,获得人气。

  2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的社会。媒体就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现今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实现了一秒共享的特点,即世界互联网化,数据可以一秒上传、下载。发生在世界某一角落的新闻,全世界都将轻易获取。同理,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下是我们对其所起到作用的总结。

  2.1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风气

  大学生活相当于小型社会,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仍处于局限的境界。优质的校园媒体将会在高校中引领好的风气,通过宣传好的人文知识、文化;帮助学生积极与外界社会建立联系等,建立起大学生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并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为学校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基础,使得校园逐渐得以笼郁深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好风气的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培养好的文化和精神,并为学校增光加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前来就学。

  2.2为大学生提高能力提供机遇

  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例如,工作于校园广播的学生,设计校园展板的学生,还有学生会外联部的学生等等,虽然他们提供了辛勤的义务劳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广播主持的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不仅为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获得了提高能力的机遇,其他处于校园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名声而将会获得相应的工作或者机遇,从而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化为实践和动力。这都依赖于校园媒体的对外宣传,因此,校园媒体对于校园内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

  在校园中生活得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作用的结果对象和受益者是学生,而校园文化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进行活动实践和对新闻的采编,,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一些大学生通过校园媒体团体的新闻采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增长对于新闻的辨识能力和活动实践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和人格素质,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心人员。好似接力棒一样,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接过校园媒体的责任,主动承担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任,并将良好的学校风气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斯文.校园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长江丛刊,20xx(26):224-224.

  [2]赵文欣.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J].神州,20xx(5):26-26.

  [3]庞亚新.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J].价值工程,20xx(5):294-29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容易走上歧路。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从众心理加以规范,使学生不断调节、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的校园文化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学校德育部门是学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生动性,为高校输送政治坚定,品格优良的学生是德育部门最根本的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部门完成这项神圣使命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部门有着独特的优势,德育部门是与学生走得最勤,贴得最近的组织,是学校里最富有青春活力、旗帜鲜明的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凝聚起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好广大学生,吸引广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德育部门可以立足实情,当好参谋,贴近学生,积极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可以形成由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会成员共同承担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在硬件规划时应力争让每一块“石头”说话。如:可以在教学楼各楼层分别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欧美风情”、“星光大道”廊道,通过中国传统修身篇、治学篇,欧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风采等树立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成长动力。每个教室设置班牌,每个寝室设置室牌,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的班级、寝室设计大家庭的一片蓝天,积极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在全校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校园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温馨的提示中认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如建立“学长团”、“学长团反暴力志愿岗”、“学长团小卫士”,定期开展“成长成才”优秀学长与高一新生面对面活动、高年级团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结对活动,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长们的威信及模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德育教育机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团指导老师,团指导老师由教工团支部的年轻老师担任,指导班级团支部活动,加强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一直把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勤奋学习、集体利益至上的优良品德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内充溢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生活更为高雅和谐,更为活跃轻松。把周末大舞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寄宿制学校可以制定周末大舞台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周末服务活动,由志愿者对活动进行宣传、管理。如:在周末开展校园“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凝聚全校爱心力量,共同打造温情校园。此外,还可以开展“电影超市”,该活动可以以自愿投票额的形式,并将所获票额收入全部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还可以可邀请抗战老人为广大师生讲述当年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血色弥漫的抗战故事,对广大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寓“博爱”教育、“感恩”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

  四、把主题班团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可以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班团课的开展上。定期开设各具特色的主题班团观摩课,进一步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诸如高一向高二学习的“一岁的距离有多远”、“滴水藏海”等主题班团课,两者相互补充,使班团课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鲜活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反复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校的办学风格自然内化为学生品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化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可以开展“增强团的能力,展现青春风采”校园支部风采大赛,挑选出部分优秀的团员为高一新生作报告演说等。当然,真正形成特质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完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培育和营造的过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摘要:本文围绕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的关系,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分析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探讨如何以校团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学风形成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完成这一主要任务,一个首要条件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教学、科研、生活、育人环境,尤其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园地,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它即是学校发展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前提。

  1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内化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中的“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核心层是观念文化,集中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教风等。

  作为一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既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其特有的职业特征、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把育人的理念浸润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中,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创新成才,从而积极推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反映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沉淀水平和模式。它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即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名人肖像、励志标语、格言等。它是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部条件,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极其深刻。正如加拿大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漂亮的建筑、清浩的道路、优美的雕塑、美丽的花坛、宽敞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先进的师生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一流的校园环境使人们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地学习、工作。为美化育人环境,校园建设应注重整体布局的设计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校每一面墙、每个亭、每一个雕塑、每一棵树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3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良好学风形成的保证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等,它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行,并调整校园内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农业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必须按照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建立符合农业类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认清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及早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建立教务制度,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在提高学生适应行业、适应社会方面,应建立校企合作,恰当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具体做法是:走出去,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参与到企业文化中去,亲身感受企业文化;请进来,开设企业讲座,将企业文化带到校园。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并使之合理有序运行。通过不断完善以前的各项制度,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促进良好学风教风形成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校内的各项活动有序化,保证良好学风形成。

  4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

  校园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和指导学校师生的核心准则。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健康和谐的精神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在积极有益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容易激发上进心和竞争性,学习兴趣提高,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应积极发挥三个载体作用。

  首先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贫困生多,就业压力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改变以前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职业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认真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加强校史教育,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其次是构建文体活动的载体。在学校团委和各系团总支的指导下组建文体活动社团,利用特殊的纪念日或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或征文大赛,根据学校的校情举办校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是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载体。通过构建专业社团、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寓教育于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十分有效的形式,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利因素。我校各系根据自己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学习特点,先后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19个,并指派教授专家为学生作指导培训。其中我系专业性社团“畜禽科技站”已成立28年,社团会员长期坚持到基层服务,多次受到大河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其中20xx年大河报以《学生社团成为香饽饽》为题报道了我系学生社团活动情况,20xx年河南日报以《畜禽圈舍旁青春闪耀》为题详细报道了我系学生社团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典型事迹;20xx年青年导报以《郑州牧专“科技110”:宣传科学养殖进行疫病防治》为题报道了我系畜禽科技站开展科技下乡、为养殖户服务的情况。在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势必会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备受学生关注的“挑战杯”、“发明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派专业教师作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深受欢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王利群.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形成[J].中国科技信息,20xx(9).

  [2]林志.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学风[J].管理观察,总第398期.

  [3]苏颖.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摘要:大学生艺术团承担高校内外文化演出与交流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二课堂的关键组成。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如能科学整合校园艺术资源,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传播,极大提高校园文化质量,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力求全面阐述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的作用,就艺术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校园文化建设;农业院校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由高校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组织建立,能够代表大学生整体艺术水平的学生团体,通常由学生处或校团委直接领导管理,比普通的学生社团更具有规范性、组织性、纪律性,承担着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普及艺术常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营造校园艺术氛围等重任。

  一、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同时指出应“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其中加强美育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落脚点在于艺术教育。从形式上看,艺术教育分为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对于多数农业院校而言,缺乏艺术教育教研室、专职的艺术教师和系统的艺术课程体系设置,这使得艺术活动特别是艺术团开展的相关艺术活动难以成为完成艺术教育、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是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将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结构处于待完善阶段,艺术教育并未能很好地融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应试压力和文理分科导致现在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农业院校而言,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因教育资源匮乏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开设艺术类专业。部分农业院校即使开设艺术选修课也只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效果和意义不甚明显;再加上农业院校教学实验较多,学生课堂学习压力较重,教学时间内没有过多的精力选择选修课来提升艺术素养。基于此,大学生艺术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课余展示才华和风采的平台,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提高提高艺术修养、审美水平、人文内涵和综合素质,同时可以以点带面,通过个体的力量去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同学学习艺术、感悟艺术。加强艺术团建设成为拓展农业院校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是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农业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而言,校园文化特别是人文氛围较薄弱。大学生艺术团包含不同艺术元素的团队,开展的活动也多种多样,为不同艺术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艺术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使其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知识和繁荣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大学生艺术团将创作艺术精品、营造艺术氛围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这种大学生身边的艺术环境更易营造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热情十足,但水平层次不齐

  现在大学生艺术团成员都是“95后”,这个群体朝气蓬勃,对感兴趣的事情和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学习中。同时,由于大多农业院校没有设置艺术专业,不招收艺术特长生,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多数成员是艺术兴趣爱好者,仅有个别学生可称为艺术特长生,还有一些学生属于“零基础”。比如,合唱团90%以上的同学不认识乐谱;管乐团小号手严重缺乏,乐手种类不全,很难组成完整的乐团等等,这种状况使得节目和曲目的选取上受到极大限制,面对热情高而基础差的学员,教师的指导工作难度很大,日常训练进程和质量受到影响。

  (二)团队初具规模,但指导教师欠缺

  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发展已初具规模,比如笔者所在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现有合唱团、管乐部、民乐部、弦乐部、民舞部、街舞部、双截棍部、主持人部八个分团,成员有300多人,每年至少举办两次校级文艺演出,参与数十场文艺演出和文艺比赛,排练出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团指导教师艺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艺术作品的质量,指导教师稳定与否是艺术团发展的关键环节。农科院校由于缺乏专业的艺术类教师,艺术团指导教师多数长期来源于校外聘请,能选择到双方均满意的指导教师就是一件难事,外聘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及个人原因不能长期对艺术团进行指导,学生接受指导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活动丰富多彩,但团队流动性大

  艺术团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生艺术团承担着学校众多大型晚会的演出任务,比如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五四汇报演出、校庆晚会等,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节目参加过国家、省、市比赛,获得了众多荣誉,受认可度很高。大学生艺术团的成员来自全校各个专业,这些学生课程安排不统一,艺术团训练时间通常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等课余时间,即使这样也时常与成员的上课时间相冲突。再加上部分同学追求张扬,标榜个性,强调自我为中心,自律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练的正常进行:有些成员经常迟到,影响排练效率;有些因课程时间冲突放弃训练;还有部分成员由于实验较多、择业压力大,大一、大二在艺术团参加活动,当其大三面临就业和学业压力时,往往选择退出艺术团。这样导致艺术团成员流动过快、稳定性差。团队文化需要长期积淀形成,艺术团成员频繁流动与团队文化的形成相悖,阻碍了艺术团的持续发展。

  (四)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大多高校制定了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条例,用于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日常行为;建立了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艺术学分、评优表奖等方式增加成员的积极性。但从高校整体情况而言,多数农业院校大学生艺术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未来发展方向、成员应达到的艺术素养均没有一个规范、标准的评价体系;再加上艺术团相比学生会队伍更加庞大,没有纳入学生会管理体系,这样管理更加不便,对于一些成员而言,管理条例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从而限制了大学生艺术团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五)受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保障措施不稳定

  目前,学校领导认识到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逐步规范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了部分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场地,聘任了专业指导教师,使大学生艺术团能完成正常的训练和演出任务。但由于农业院校整体经费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当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与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相冲突时,往往会削减对艺术团的经费投入、更换艺术团的训练场地。高校不能保障大学生艺术团的硬件的稳定性,会影响成员训练的正常开展。同时,经费的减少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次数减少,使原本繁重的指导任务雪上加霜,节目质量令人担忧;艺术团发展所需的服装、乐器和音响设备均须经费投入,面对经费减少,只能压缩训练、演出设备的购买、租赁预算,演出效果会受影响。

  三、健全农业院校艺术团发展机制,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一)规范艺术团的组织和管理,增强艺术团凝聚力

  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条例,实施不同年级不同激励政策来鼓励艺术团成员,如针对大一新成员奖励艺术学分;针对大二的成员采用评优表奖和综合测评加分;针对大三的成员优先考虑推优入党等方法激励成员为大学生艺术团做出贡献。当然,管理条例的执行应严格、公正、公平,还应考量管理条例的实施效果。大学生艺术团演出形式以团体演出为主,这样团队意识的形成尤为关键,尤其对于注重团队协作的合唱团和管乐部。因此,在招收新学员时就应考虑这一问题,招新伊始就应明确训练时间,给成员安排其他课余活动提供空间,或学校统一安排第二课堂时间,给予学生可支配选择空间;应以管理条例为蓝本,对成员进行时间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教育;还应组织团队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艺术团的艺术素质

  无论是高校领导、主管教师还是艺术团成员都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艺术团在农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大学生艺术团的价值和地位。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要将艺术团的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应将艺术素养培养纳入育人体系和第二课堂培养中,并要建立规范、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大学生艺术团工作。成员要将参与艺术团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全身心投入到排练和演出中。农业院校还要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的投入力度,包括增加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教师队伍、提供演出机会等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艺术团应有充足的专项经费,农业院校可评估艺术团的经费使用情况划拨相应经费投入,对优秀团队予以经费倾斜,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努力创造条件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场地使用问题,保证所有团队的日常训练;为重点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调动学生骨干积极参与、协助指导;还应给予参与成员以宽松的环境,如规定特定时间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时间,全校不安排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团队学习、提升等。

  (三)组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培养成为校园文化的中流砥柱

  艺术演出是提升艺术团艺术素养的有效手段,农业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应形成常规的艺术展演制度,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定期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演出实践,同时还应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知名艺术表演家、文艺团体、兄弟院校艺术团到学校进行专场演出或联合演出;邀请专家到学校开设艺术讲座;举办艺术展览;还应“走出去”参加各类比赛,组织“文化艺术进社区”、“文化艺术进基层”等活动。通过高水准的艺术表演,提升艺术团的凝聚力、号召力,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中流砥柱。

  (四)发挥艺术团生力军作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艺术团广受大学生欢迎,在艺术团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生力军作用,引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注重艺术团历史资料的保存,另一方面注重团队文化的传承。对成员宣传责任意识、团队文化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对整个团队充满感情,自觉遵守团队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团队形象。还应帮助团队形成品牌效应,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增加团队影响力,成为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名片。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共同构成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高等学校实现育人为本,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还应培育健全人格,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农业院校更应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充分利用大学生艺术团这一平台,推动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发展,助力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通大学,金芙蓉,舒鹏.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探析[J].大家,20xx,20xx(3).

  [2]王琰.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探析[J].文教资料,20xx(9).

  [3]董卓宁,孟宪博,张江.以艺术社团为推手助力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xx(12).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设施、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师生进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然后让师生形成自身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虚拟性

  远程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征。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电脑、网络的交流,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虚拟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课件进行制作,然后上传,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最后通过教学论坛来进行知识的解答。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比如:教学论坛和QQ、微信等。这样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的沟通。人与网络、平台的对话代替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他们的教学环境是虚拟的。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承载方式上同样也是虚拟的。因为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网络文化的虚拟就决定了网络教学的虚拟。比如论坛、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虚拟的承载方式。

  (二)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生源非常广阔,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也是各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职业也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经历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样。因为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复杂性,多种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就形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而且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大都来自工作岗位的员工而不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就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贴近社会:各种各样的观念,各种各样的经历,价值观的多样化[3]。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中,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彼此地影响着,也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最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同时,因为学员的社会化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上的其他亚文化进行融合。每个学员都是社会亚文化的载体,在他们的学习中这些文化就被带入到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这些亚文化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相互补充、调剂、融合。从而在开放的格局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服务性

  广播电视大学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办学经验、系统优势等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服务。它为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也为广大的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遵循它的历史使命———为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服务。

  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

  (一)认识上的缺陷———本质和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的,主要服务于成人,要全面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就是搞好了校园文化。这就是对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不明确的一种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导规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激励,这就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的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不够重视,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积极性,也不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风也不积极,缺乏敬业精神,因此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更严重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校办学的声誉[4]。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单一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都是校园活动。比如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增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全面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其实要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载体进行明确才能解决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狭义认识。电大的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三种。而且,有的组织活动就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进行强调。比如校园的景观、学校的标识、校园相关的文化制度的制定等。

  (三)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的领导方面看,他们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够重视。首先他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设置在附属地位上,没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很多情况下,学校领导的缺席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没有热情。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在学生方面,由于学生的各种原因,他们一般都只在乎最终的成绩,在各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面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比较冷淡。因此,综合以上三种主体对于电大校园文化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四)特色不突出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他们就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及内容,忽视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仿效普通高校开设现代感很强的校园活动,而没有考虑自身的基础设施、生源情况、教学手段等基础情况来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与自身的实际格格不入。造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不突出的情形。

  三、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建设新时期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求教学的所有主体思想意识得到革新。首先,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理论进行,其次是充分认识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来审视和反省,进而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绩观。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制定建设目标,并细化目标,制定合适的内容,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同时,也要在财力上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支持[5]。作为电大的师生也应该对校园文化加大重视力度。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不仅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还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文化建设才有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对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一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载体进行拓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

  首先,因为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行为载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其进行发扬和改进,以此来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比如可以在教师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师生都得到放松,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开学、毕业典礼也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一些社团活动,也是联系师生们情感的纽带,增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对它进行电大自身特色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一些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必须要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设施。当学生在校园里驻足观看时,他们能被那些具有特色的景观所吸引,并对其产生热爱之情,进而有荣誉感。这些景观就是学校的文化观、教育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了熏陶,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广播电视大学还要对自身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既要规范、严谨、科学、严格,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即人性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育,培育出合格的、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因此,这些制度必须要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最后,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的校园文化必须经过提炼,然后对这个核心的价值观进行发扬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进行宣传。比如:校徽校歌校训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就会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意识。

  (三)增加参与主体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他们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位置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科学的方案,并定期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6]。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学校要对他们的诉求进行统计,然后可以针对一些问题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技能比赛,讲座等。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四)发扬电大网络文化的优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电大的虚拟校园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础,比如,它本身就具有的技术优势,学员的基础等。因此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弘扬,提升电大校园文化的特色。首先,要将电大的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因此,必须充实学校网站的教学内容,让更多、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学质量的口碑和品牌。其次,在交流平台的管理上要下功夫。不仅要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引导,让其具有正能量,也要在交流平台上打造交流的热点和话题,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和人气[7]。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大家参与到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网络文化的号召力。

  结束语

  综观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参与主体来看,必须要调动学校的领导、师生参与积极性;从策略上看,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内容来进行支撑,这样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官华,李静.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8(01):12-15.

  [2]熊财英.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5(05):163-164.

  [3]杨晓帆.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环境下的虚拟校园文化研究: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xx(10):57-58.

  [4]贾陆和.比较视域下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6):17-20.

  [5]王怀启.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房山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1):46-50.

  [6]肖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4):10-13.

  [7]姜琪.新媒体助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108-110.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调查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高”,二是“职”,其校园文化自然应既要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又要有职业教育的特性,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对此,笔者于近期对浙江海运职业学院进行了一项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此次调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设计了46道问题,共向师生发放480份问卷,回收460份,回收率约为92.8%,期望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探索适合高职内涵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从此次问卷调查当中得出的数据可见一斑。如问卷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如何”的回答,有近70.54%受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选项(见图1)。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调查发现,80%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明确,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的行为缺少强有力的“引擎”牵引。二是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全员共建意识不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有85%的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宣传部、团委等少数部门的事情。显然,此种想法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

  此外,现实层面上,学校开展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与学校自身定位关联不大,个性化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地位不高。据问卷结果显示:有高达68.05%的被访问者偶尔甚至不关心校园文化活动(见图2)。

  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忽视人文课程。调查发现,如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每学期的课时缩水至28学时。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有75%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缺乏文化衔接,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的次数缺少,校园整体文化氛围不足。

  进一步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一学校别于另一学校的重要标志。从实践来看,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和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对此,职业院校应当给予正确的认识,与时俱进,找准突破口,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主题。

  加强校园文化主体意识作为职业院校而言,一是加强全员共建意识,统筹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蓝图之中,加强组织与领导体系建设,健全校园文化统筹、检查、督促和考核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二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强化人文与职业融合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继承与发展意识,在继承自身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做法,结合实际,勇于发展创新。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除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应体现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丰富学生的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其学习动力。二是不断创新、创设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学校可予以鼓励、嘉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承因子。三是着力建设优良校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优良的校风统领学校各项工作。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学校的精神。四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立足学校专业优势,把行业文化精神作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习行业文化、企业精神,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学校可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文化基础课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品质,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关系恰似鱼和水的关系,其校园文化也应当与当前先进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例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学生顶岗实习等产学合作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紧紧依靠校企合作优势,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例如,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学校与企业文化技能比赛等。另一方面,要主动走进企业,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自身文化建设内容。例如,师生可以利用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机会,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借助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优秀企业文化实现自我教育,以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和树立职业意识,以此来拓宽校园文化的建设视野。

  此外,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力抓创业文化。学校要对有志于创业的人员加强相关技能和知识培训,除提供场地和资金便利外,还应邀请企业人员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指导,甚至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创业指导相关协定,以便学生更好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逐步定型、完善和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不断去探索和实践,才能牢固树立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一、文化冲突: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拦路虎”

  首先,校企文化在目标追求上存有冲突。作为教育组织的高职院校,最终的“出口”是“人”或“人才”,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为“人”服务,营造育人氛围,把人的成长当做终极追求;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最终的“出口”是“产品”,怎样确保“产品”的质量就成为企业在构建文化时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通过文化影响员工,进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其次,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一直存在。校园文化关注人才培养,企业文化追求经济效益,两者的差距也就导致了冲突的存在。再次,理念的冲突影响更甚。高职院校重在教育,教育属于公益范畴,不会将效益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其文化也就必然带有“纯粹”的意味;企业是逐利组织,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无可争辩且无需指责的动力,其文化必然更多带有“金钱”味道在其中,是为“利益”而建设的文化。最后,过程的冲突也蕴藏其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物质的建设、精神的宣贯、制度的规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强调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企业产品的生产也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关注每一阶段产品的状况,并且每一阶段的产品是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控制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就不可避免来适应该产品生产的过程特征。因此,从上述四方面可以看出,校企之间的`文化冲突客观存在,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将极大地阻碍校企文化共建的进程。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应然分析

  1.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当然之选

  首先,高职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校企共建。在当今语境下,高职院校不论文化建设还是专业、课程、师资建设的特色应当是建立在背后所依托的行业企业特色上。脱离行业企业独立建设文化、专业等,高职院校是不能展现出其特色来。其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的过程就是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再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校企共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也承载了社会服务的职能,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指导是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也是社会服务的表现。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应该做些什么。最后,育人使命的实现需要校企共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现实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校企共建既能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又能带来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使高职院校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完美结合。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其育人功能正是在上述校企四方面的共建过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强调校企共建,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典型落实,也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实践映照。

  2.产教融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职业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视产教融合,在于产教融合的核心思想在于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成为有机整体。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提出来的“五个对接”即是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必须紧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从自身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运行模式,而其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要顺应这种潮流,以产教融合作为建设的根本方向。这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举。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进而达到产教融合,关键在于职业院校应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保持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与行业企业生产变革过程协同一致的文化自觉,该种意识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在校企双方有关人员的反复沟通、交流过程中实现的,是在双方围绕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中产生的。高职院校主动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构建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既是育人过程又是培养文化自觉的过程。

  3.文化交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平台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必然是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的过程。高职院校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建设好促进校企间文化交融的基础平台,推动交融的进程。从当前职业院校实践效果来看,以下三种方式不失为校企间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第一,以职业院校企业行为契机,主动深入了解、感知企业文化。职业院校企业行是摸清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建立校企紧密型合作关系的有益探索。通过职业院校企业行可以实现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情况,探索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机制,拓宽职业院校服务领域,推荐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目的。这是职业院校教师实地感知企业文化氛围的大好时机,也是以后实现“企为校用”的开端。第二,以企业文化校园行为依托,积极学习、领悟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行是另一种形式的“引企入校”,是通过一定载体和方式介绍、宣传、推介企业文化的活动。高职学生入学之初即可以邀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或管理技术人员以讲座、见面会、交流会等形式讲解企业精神、理念和价值。学生就读期间,高职院校既可以聘请企业人员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也可以借助图书馆开设“企业文化专栏”,推荐专门书籍、制作专门展板、设计专题海报来扩大企业文化影响。第三,以“双基地”建设为载体,亲身践行企业文化。所谓“双基地”就是由学院探索形成的“双挂牌、双基地”,即企业在学院挂牌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学院在企业挂牌成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促成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目标,也是两种文化交融的最好载体,就高职院校来讲,其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来到企业实训,就是亲临一线感知和践行企业文化的最好诠释。

  4.管理互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合理吸收企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是其生产文化的一种积淀,企业对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对企业工艺的精益求精、对企业产品的苛刻要求所反映出来的企业文化完全可以被高职院校所吸纳,毕竟高职院校肩负的人才培养过程也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具有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其次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家交朋友,打破体制桎梏,聘请企业家全职或兼职担当院系主任,近距离推动管理互通。聘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理念冲击和教育教学效果。与企业家交朋友、聘请企业家担当院系主任就是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借助企业资源发展的过程,还是校园文化呈现行业特色的过程。最后,要求高职院校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流通和聘用体系,打通企业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院校专业教师赶赴企业挂职锻炼的用人渠道,解决诸如企业人员职称评定、院校人员单独考核问题,在这种自由流通的用人机制里,学生将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能感受来自一线的最真实的技能要求,院校将收获最强的师资队伍,企业也能培训员工,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可以说校企间的管理互通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摘要:校园文化对技校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用是巨大的,而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这些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几个基本做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近年来的文化热中,校园文化特别引人注目,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媒介,愈来愈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提高认识与总体设计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校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积极作用,增强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巨大合力。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不可能搞短期突击,所以,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要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共性和个性,找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例如:在全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结合办学宗旨、办学特色规范学生行为,制定文明礼貌言行标准,制定“守则”或“规则”等,使讲文明活动法制化。

  二、弘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先进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它受着社会主义文化制约,是社会文化的反应。一方面,校园文化往往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把社会文化纳入自身内容之中。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成果最终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而转移给社会,对社会文化施以潜在的影响,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对社会开放,对世界开放,要科学地、辩证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具体地说,在学校“硬件”建设上,要尽可能设有反应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建筑、雕塑、造型,在文体活动中,应有反应我国民族传统的音乐、舞蹈和体育项目。在这同时,也要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在传统民族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才能得以逐步形成,认识、情感、意志过程才能得以逐步强化。

  三、开展活动与优化教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演讲比赛、技能大赛、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卡拉OK比赛、竞职演讲、各种辩论会、招聘现场模拟演习、推心置腹地交谈、节日晚会等等,不仅能及时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而且对于一些学生克服孤独、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颇有好处。所以,一定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但一定要力求实效,优化教育效果。为此应做到: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发挥教育人、团结人、培养人的作用。从安排上要讲究科学合理,不脱离实际,力求结合专业、班级、特长和节日,穿插安排各种活动。3、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多出主意,提供条件,尽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实行施教。

  四、“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硬件建设”是指要创建的校园物质环境,达到美化、绿化、净化和知识化。它对学生心理会产生情景作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和制约作用。为此应该:

  1、校舍建筑要实用、美观。各种配套设施(运动场、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多功能大教室等)要齐备、规范。

  2、校园要绿化美化。做到芳草铺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有条件的可以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点,呈现出一个优雅恬静的境界。

  3、校园环境要充满浓郁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学术气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教室内外要按规定悬挂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技能专家的画像,张贴地图及名言条幅等,并设置黑板报、阅报栏和供师生作品展览用的文化橱窗,“让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让学生天天耳濡目染,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4教学设备要知识化,教辅材料要丰富。其中图书资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要供给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图书,拓宽学生的视野;要提供各类与专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刊物杂志等,增长学生的技能,达到满足学生丰富知识的需要。

  5、抓好清洁卫生的管理工作。要从点点滴滴入手,时时抓、处处抓、坚持不懈地抓,培养学生爱卫生、爱环境、爱学校、爱劳动的美德。

  6、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各个实习、实训车间。把企业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及规章制度等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当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软件建设”是指树立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舆论导向等。

  具体为:

  1、校风。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在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行为作风。校风是校园文化中表现最活跃、最具有教育力量的因素,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文明、进步、蓬勃、健康向上的优良校风,必然会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

  2、教风。教风包括教师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其核心就是爱生之情。爱是教育之本,即要求教师:①在思想作风上,要热爱、关心、理解、体贴、信任和尊重学生;②在工作作风上要严谨治学,执教廉洁,忠于职守,为人忠厚,积极进取,坚持真理,辛勤耕耘,勇于创新;③在生活作风上,要仪表端庄,开朗大方,温文尔雅,朴实无华,严以律己,幽默风趣;④在教学风格上,要诲人不倦,百问不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耐心细致,提高情趣,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特长。

  3、学风。学风是指学生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总体特征。其表现是学习空气浓厚、乐学而非厌学;学习刻苦钻研、勤学好问,而非讲究吃穿不务正业;学习积极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业。

  4、班风。一个良好的班风表现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有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凝聚力,向心力,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力争上游。为维护集体利益,敢和不良倾向做斗争等等。良好的班风必须有正确的舆论支持,并形成一种正气。所说正气就是积极向上、人人争取进步、精神振奋、愉快、宽松、和谐,人人心情舒畅,人人充满希望又有共同目标这样一种精神环境。

  5、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其中师生关系是核心。为此教师应该: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搞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②为人师表。这是搞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③实行教学民主,这是搞好师生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抑制、克服自我意识,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建立起平等师生关系。

  五、正面教育与强制纪律约束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积极而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还应以法治校,用纪律约束办法,建设精神文明,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对于各种社会思潮,流行意识倾向,学校应有正确的态度与对策。一不回避,二不放任自流,三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四要有行为规范和明确要求。要通过举行讨论会、辩论会、辅导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他们自觉抵制错误的东西,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文明健康的好品质。对不听劝告,不接受教育的学生,必要时也可以给予批评乃至于适当的处分,把正面教育与强制纪律约束结合起来,以保证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致相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两者实现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大学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这样才有利于体现高职高专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4、塑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具有校园特色的环境对教师成长、学生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校园特色发育的物质文化,使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有力因素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例如根据自己办学历史,校园内部体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风采;将校园建筑物以企业冠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处处体现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足球文化在促进中国发展和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弘扬和发展足球文化的基础,如果想要提高国家的足球水平,让中国的足球文化更多地为人认可,就必须从学生抓起,从学生校园生活开始。学校是人们的第一个交际圈,所以一切应从学校出发。但是学校里缺少很多足球设施,缺乏专业的足球教师,如何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此现状,笔者简单论述了在进行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改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尴尬现状。

  关键词:足球文化;建设;青少年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的足球水平不太乐观,所以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决定要加强青少年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青少年是国家的基石,所以想要提高国家的足球水平,就必须要从青少年抓起。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足球文化建设水平都达不到标准要求,所以如何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也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基于此,笔者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又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的足球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同仁参考。

  1、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遇到的问题

  1.1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足球活动的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的学校由于认识不到足球文化的重要性,导致学校举办足球活动较少,学生未能接受完善的足球文化教育,甚至学生对参加足球认识有限,对于参加足球活动也并不积极。此外,大部分学校的设施也非常落后,没有开展足球活动的硬件设施,导致学生即使对足球有一定的兴趣也因为设施的落后不能进一步做正规的足球训练。

  1.2校园足球基层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拥有专业的足球教练员,大部分学校未配备专业的足球教师,即使配备了大部分也非足球专业,不具有教练员的证书,无法对学生给予专业系统的足球训练,短时间内他们无法制定出一个全面的训练方案,训练内容也没有因人而异,导致训练结果非常不理想。

  1.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现在许多人对足球有误解,导致在足球文化这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够,缺乏资金购买正规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不具备正规的足球场地,不少学校将各种器材设施都建设在足球场地上,以完成一系列体育教学活动;有些足球场地非常的粗糙、陈旧,极易造成运动伤害。这样的设施很难完成正规的足球比赛和训练,导致校园足球文化难以开展。

  1.4家长对足球的看法有很大的偏差

  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是孩子最主要的事情,其他项目都不应该占用学习的时间,不少家长认为练习足球没有多大的希望,将来就业困难此外,由于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质,许多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受伤,并不希望孩子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家长们忽略了足球的运动功能,认识偏颇,也是校园足球文化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1.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如果想要完善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政府支持占首要地位。但是目前看来,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比如曾经参与过培训并且拥有足球教练员证书,在教师评职称的时候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落实了这项规定。学校未能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开展的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只注重于形式,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些都是阻碍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如何构建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

  2.1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完善与校园足球相关的各项制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利用寒暑假期选派有潜力的体育教师们到一些足球发展较好的国家去学习,因为只有掌握了先进理念和技术,教练员才能更加清楚、明确地认识我国现在足球运动事业的发展状况,科学指导学生们进行训练,才能真正促进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运动水平。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应该加大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支持力度,比如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足球协会并配有专业足球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足球有关的活动和赛事,号召全校师生参与进来;可以根据比赛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奖励制度,参与比赛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加分和奖励并得到更好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时间和指导比赛时数均可作为工作量。学校应完善校园足球文化的各项制度,教师和学生要严格遵循学校规定。

  2.2增加经费投资,合理分配资金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对地方校园足球的开展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些款项在具体到学校时却杯水车薪。据调查,适合中小学生开展足球活动的场地仅占4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开展。据了解,我国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多数是小场地,条件差一些的是在土地上踢足球,除了一些改迁郊区的新校院外,城区内的中学有标准的足球场地不多,一些地方上的足球场只是随便建造,而且各种运动设施掺杂在一起,有的场地设施老化,很容易造成学生运动伤害。我们可以寻找一些企业,如广东恒大集团、苏宁集团、新鸿基地产集团等赞助和投资校园足球,促使校园足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扩大。除此之外,无论资金多或少,我们应该合理支配,节约开支,把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

  2.3举办校园足球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要让青少年多融入到足球中就要尽可能多地举办有关校园足球文化的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中。最近,就有一部热播剧《旋风十一人》,该剧主要讲述了一群热爱足球的少年在教练的指导下实现了自己的足球梦。可见学校是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可以安排两名专职体育教师负责教职工足球俱乐部及学生足球协会的筹建,完善足球协会机构,鼓励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如校级友谊赛、教职工交流赛、班级联赛、裁判员培训、足球讲座等。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学校也可以创办和发展学校足球文化节,大力弘扬和宣传足球精神。在举办校园足球活动时,老师们也可以参与进来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足球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更好的足球氛围。在举办学校文化节的同时,可组织足球知识竞赛、足球才艺表演、年级足球师生联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而且丰富了老师们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4建立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奖惩制度

  要想更好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设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青年优秀人才,笔者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还需对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可通过对各地相关足球赛事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针对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奖惩标准和制度,对一些做的较好的学校进行奖励,对一些做的不好的学校进行指导和帮助。还可以奖励成绩突出的球队。当学校组织校园足球活动和比赛时,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监查监督,可以以照片、秩序册、运动员名册、成绩册等实物为依据,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形式监督。对表现突出的球队队员进行奖赏。制定校园足球评估标准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奖惩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栋梁。

  3、结语

  目前,足球在我国的发展态势亟待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导致青少年对足球文化了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得以确立,在各项体育运动都能为国争光的时候,只有足球难以为人称道,引国内外一片唏嘘。这种情况对于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准确把握时机,大力弘扬足球文化和足球精神,帮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足球、了解足球,为青少年们营造出良好、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以共同推动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6-108.

  [2]李铁,孙红叶.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J].文化视野,2013,21(2):113-116.

  [3]林金标.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4):81-8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摘要]创新创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才评培养方面,校园文化发挥着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协调等功能。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尤为重要。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缺乏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缺乏鲜明特色、对内涵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历史中寻找或构建文化经脉,与自身发展优势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说,创新创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同样责无旁贷。本文通过对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梳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1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1.1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新创业文化概念首先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创业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组合体,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和协调四个功能。创新创业文化以美国硅谷名闻于世[1]。硅谷文化有这样几个特征与内涵:“一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二是崇尚创新创造。三是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四是崇尚竞争,平等开放。四是团队精神,讲究合作。五是尊重人的价值。”而所谓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简言之就是指在校园中培养充满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氛围[2]。

  1.2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种润滑剂,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协调等功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既有时代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作用于学校,由学校自身进行内化的结果”[2],也有教育自身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全社会都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富于感染力的主旋律。高校担当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响应时代号召。从高校自身来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很多师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片面:一是政治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二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应该说,这几点认识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仅从这几方面,而忽视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理解创新创业,那么就容易导致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性。从哲学上看,创新创业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2]。郭雷振认为:“创业活动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高度统一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解放自我发展潜力的一种自主性选择和安排,萌发创业意识、制订创业计划、实施创业行为、提升创业能力是个体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彰显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释放自我创造的社会本能、实现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表征。”如果缺乏哲学上的认知,就会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2]。有这样几个表现:

  ①有人从思想观念上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种风潮,迟早会过去;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创业,创新创业与自己没有关系。

  ②部分院校领导不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够。如浙江省要求每所高校要成立创业学院,但实际上仍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独立实体的创业学院。有的是挂牌。有的成立但专职人员配置却远远不够。

  ③部分二级院系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保留态度和暗中抵制态度。“即便是在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高校中,创业教育也很难得到全体师生的普遍支持,有人常以观望、漠视、消极甚至是正面抵制的态度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导致校园创业文化在统一主体共识上显得乏力”(翁细金)[2],总之,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2.2缺乏鲜明特色

  文化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各个高校在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发展优势、专业特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应立足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发展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实际上,创新创业文化同质化比较严重是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制度文化趋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趋同,缺乏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基础制订的制度。如各高校都是制订关于学分、弹性学制等一般的上级文件要求具备的制度。

  ②手段趋同。比如说众创空间建设,有的省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建设众创空间,不顾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没有突出重点,讲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有的高校在市郊教学楼里拿出场地搞“众创空间”,其功能就变成了单一的展示。

  ③行为文化建设趋同。各学校都举办各式各样创新创业类大赛: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却鲜有品牌和影响力。

  2.3对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

  只有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有着准确的把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才有目标和方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把创新创业直接理解为鼓动学生开办公司并加以否定,有的以成败论英雄,有的对学生缺乏包容性,抹杀学生个性等,有的质疑“教师自己不办公司如何能教创业”的现象。当然,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如不重视校企合作、封闭办学、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大的根源上看,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

  3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学校的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正因为精神文化是核心[3],所谓本文主要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都具有可复制性,而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本文所指出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文化传统、个性等方面。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从价值观角度,提出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同时,针对上文提出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地问题,从文化传统教育,提出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经脉;从培养个性特色角度,提出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等。同时,加强国际化合作,开放办学。

  第一,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行为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更广泛也指开创事业。人的创造性、创业行为是人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然状态。人要实现自我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要对象化,创新创业是最具本质性的表现。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必然是创新创业的一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在各方面突破扩大事业边界的创新创业行为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必须与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人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

  第二,在历史中寻找或构建文化经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形成特色,要形成一种历史感、厚重感与使命感。一是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梳理、挖掘、构建、提炼创新创业文化基因。这样的文化基因最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二是可以在区域历史发展中去继承发扬创新创业文化精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是冶金机械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巨大荣誉,学院就把这些历史就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融入自身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瓯绣、瓯塑、瓯窑等工作室,从而增加一种厚重感与责任感。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也建立以“黔焠传人工作室”为支柱的国家级众创空间。

  第三,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发展优势结合起来。这些优势包括:地理优势、专业建设优势等。如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可以实现某个优势专业点的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巨大优势,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学院利用处于市区中心的地理位置,通过旧厂房改造,建设三大产业园区,从而形成园区化创新创业的鲜明特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紧扣农牧产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通过校企合作,走出符合高职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这里的特色是相对于本科高校来说的。很多本科高校特别是名校,各类资源较多具有“溢出效应”。而高职院校则需要积极从社会获取创新创业各项资源。如学院的“2+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通过与在行业类具有相当地位与影响的企业合作,积聚优质资源。工贸创业大赛、工贸创意市集等等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从而产生活力与影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中科创业学院等就是校企合作的有益探索。

  第五,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拓展创新创业文化建和的视野与建立文化自信。中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兴起的现实诱因乃是受西方的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与激发。因此,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拓展自身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对比,也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特色发展道路,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中心合作成立“中英双创教育中心”,在创业导师培训、创新创业应用推广、留学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xx(9):75-77.

  [2]钟坚.“硅谷”与“硅谷文化”[J].特区经济,20xx(5):31-34.

  [3]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xx(5):84-8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校园文化建设的论文11-04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7-2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07-21

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11-24

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论文06-30

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论文09-11

校园文化建设之制度建设的论文11-1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09-29

浅谈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