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2)

时间:2017-11-20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世风日下令人痛心,社会道德受到严重挑衅。《礼记》中有大量篇幅谈论与色性有关的伦理道德,并通过繁文冗节来规范人们行为。这些令人反感的“瞻前顾后”和“唯唯诺诺”早被视为封建糟粕弃之久远,然而,静下心来揣度一下,我们不禁要会心古人的良苦用心——欣慰又感动于先人的理智。他们是把人作为人看待,因而,极力区别于动物的蒙昧,希望通过礼制融入生活来克服人类无法褪尽的动物性的一面。

  《礼记》中,直接谈论色的并不多,但通过礼仪间接规范的却不少,如《内则》认为:

  男女不杂做,不同槐枷,不同中节,不亲受。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以筐。其无筐,则皆坐莫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沐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古人出于规范的目的,摆出一系列让人难以接受的规矩,似乎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理喻。但是通过各种礼仪去旁敲侧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色是难以言清的。做为人性的本能,似乎禁欲就是对人性的违背,所以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因势利导。但是,从做为人生修养的一个方面看,逐色动机和行为却不能不加以限制。然而,又谈何容易,以至孔子都无奈的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即使人人都崇尚德行,但与追求色yu的冲动相比还是不及,好像没有什么比追求色更让人乐此不疲的了。因此,君子在此尤其要守节。“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坊记》),“去谗远色”(《王制》)。可以说,处理不好色yu,很容易让人走向庸俗甚至堕落。古往今来,有多少失足者因流连于此而陷入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途,更有那些贪腐腐化,滥用了职权者亦多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君子要在此避免祸患。结合君子的修养,这似乎又是一个不需要多议的话题,深厚的基本功就是君子自持的有效武器。

  求利之心与逐利行为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先秦儒家思想肯定了人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然而,他们看到在这一追求过程中,贪欲邪恶之念往往也相伴而生。儒家要求君子“见利不忘义”(《儒行》),“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王制》)。君子只取自己该取的部分。如《表记》:

  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

  总之,君子在面对利与义时要有清廉、坦达之心,有高度的自治精神,不在物欲面前折节,但也不为保全所谓的名誉而压制对物欲的需求。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君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这种取舍有度的义利观,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苦苦挣扎得身心疲惫的人们来说,匡正其求利动机与逐利行为,不无启示意义。物质与金钱的确能带给人肉体的享受,但如果是建立在有缺陷的精神支柱之上的话,那么邪恶的欲望迟早会将人拖进不择手段的深渊。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和正当的追求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支柱之一。

  再次,君子把孝作为立身之本

  孝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一个重要纽带。君子是社会的楷模,理所当然的也应成为孝的榜样。如此,好似把孝提到君子高度,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孝是中华民族人格最基本的修养之一。如《祭义》: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孝,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为所有人准备的而不避细枝末节。“夫为人子,出比告,反必面”(《曲礼》)。“孝子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祭义》)。和颜悦色,一团和气,是孝诚意的彰显,于反哺之情尽心而少憾矣!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正如《檀弓》所云: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有此先鉴,君子是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传统文化尚诚,孝应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坊记》)?君子在尽孝上所做的努力,其实只比普通人深入了一步,虽然是简单的举动,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却是最有难度的。

  历经了几千年的尚孝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原因在《祭义》中有这样的阐释:

  君子反古复始,不志其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君子反思远古,追怀本始,不忘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要表达敬意,抒发挚情,竭力做事,来报答生育自己的尊亲,不敢不尽心竭力。)

  道理很浅显,深入思考下去便会发现其实耐人寻味。

  孝,源于家庭内部,是家庭和满的无形支柱之一。一个洋溢着脉脉温情的家庭,是个人进步的有力支持,是个人为社会所做的基础性贡献之一,——幸福的家庭是社会最健康的细胞。如《大学》认为:

  “所谓治国必先治其家,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这也是要求君子要治国必先齐其家的原因,家的重要,可以显见。

  最后,君子以经理天下为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即君子为政和治国儒家奉行出世思想,君子在完成自我修养的同时,还需要走向社会去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辅佐君王谋划天下或入仕为官奉献才华,用自己深厚的修养来育化万民,以实现社会和谐。这是《礼记》理想的人文治国理念,也是为官之德。官员是社会秩序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组织领导能力事关一方福祉;其个人形象和魅力影响到对群众的感召力。因此“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大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哀公》)爱、敬是待民的基本态度,没有冥完不化的百姓,只有不施仁德的为政之举。因此《缁衣》认为: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各心,夫民教之以政,

浅谈《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2)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