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执信诗论—兼谈赵执信对王士旗的批评(2)

时间:2017-08-12 我要投稿
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Sl’且看:喜不为悲,悲不为笑,富不语陋,贫不侈大,此之皆为“礼义”,亦即人之真性情。又日:“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尤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Sl“诗以言志”,此中之志当指“自为者”之真性情。由此,秋谷从诗之“道”出发,借“诗教”来批评今日“风流相尚”不道真性情的风气,可谓掷地有声:

   “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日:‘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日:‘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矣夫。”[8]
    其次,从诗之“道”——真性情出发,秋谷正面提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中须有人在,这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发展。秋谷日:“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8l诗中惟有表现诗人的真性情和时代特点才不是“言与心违”,其“人”当指诗人的真性情,其锋芒直指失“真”无“人”的文饰之作,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二,诗外尚有事在也。王士稹力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在其营构的缥缈诗境中诗人的真性情淹没无遗,秋谷特拈出“诗外尚有事在也”以对抗。秋谷在《谈龙录》第十五则中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日:‘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8lm此“诗外尚有事在”应指诗应有思想内容及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王士稹不喜少陵诗,不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能说明王士稹的诗歌与现实生活、个人性情的距离有多么的大!第三,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这是借《金史·文艺传》中周昂的话来引述自己的观点。赵执信说:“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日:‘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岂文之正哉!”【。l秋谷认为诗歌首先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语言只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反役其主”,那么只能是伪饰之作。为此,他在《七夕雨饮松皋舍人分韵得九佳》中批评了形式主义风气:“词场近来盛稂莠,虽有条蔓亡根蓑。楚相衣冠惑左右,狡黠终是输优俳。”

    秋谷在提倡诗歌的本质——诗之“真”的前提下,也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人所谓的“诗品奔放有余,不取蕴酿”门】2的评价失之偏颇。秋谷有日:“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可见,秋谷非常注重神与形的统一,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在《谈龙录》第七则中引申吴修龄的话日:“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至哉言乎!”{8l诗人非常认同诗“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认为诗需讲究含蓄形象,曲折生动,这表明秋谷对诗歌的艺术表现规律是深有体会的。
    同时,秋谷又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他的诗并非一昧为“思路刘刻”{41之作,也有含蓄蕴藉之作。他自己也认为:“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以尽而尤刺刺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8Il秋谷也主张“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之境,不也是有几分神韵的特色吗?他不满于王士稹将“神韵”说推向极至的做法:“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诗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8l¨以渔洋所推重的沧浪之语来纠渔洋之失,堪称一绝。风格的单一只能造成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宗派主义之风的盛行,因此,秋谷极力批评渔洋的做法:“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狎视海鸟翔。赏拔题品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题大木所寄<晴川集)后》)
    四
    谈及此,可以明白:秋谷与渔洋的论争,并非出于秋谷的个人恩怨,而是秋谷以“他年自携三万首,要向君论雁抗行”(《题大木所寄<晴川集)后》)[9]的自觉的思辨、无畏的勇气来抗击当时诗坛的形式主义、宗派主义诗风。秋谷对诗歌的本质、诗歌的表现形式的深入论述,对探清诗歌的本质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秋谷与渔洋的论争中诗歌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诗史中“因变”二律背反的规律也得以延续下去。

论赵执信诗论—兼谈赵执信对王士旗的批评(2)相关推荐
  • 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论文
  • 学术批评要有历史主义态度论文
  • 批评的历史与诡秘的文学性
  •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1)
  •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真挚情谊
  •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1)
  • 论朱熹的思想与诗歌
最新推荐
  • 校本历史教研论文
  • 浅谈乐器的历史论文
  •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论文
  • 论立法法与其历史环境论文
  • 塔里木盆地环境历史变迁论文
  • 解读《环境与历史:美国和南非驯化自然的
热门推荐
  • 第一共和国时期韩国经济发展及启示
  •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
  •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灭亡的原因分析
  • 文物保护存在的不足及建议探析
  • 试谈中日历史关系
  • 西班牙内战中共和政府走向失败的原因分析
  • 论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 浅析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