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北宋词坛“柳永热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

时间:2017-12-18 我要投稿
传统的高雅文学逐渐嬗变为通俗文学,崇尚通俗文学成了当时人们文化消费心理,通俗文学成了上至皇帝下至市井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高雅文学也因此受到冷落。北宋末年的陈师道对此感到无奈:“(余)词自不减秦七、黄九,而乡妓无欲余之词者。”(附雅词如此被冷落,真是可悲啊!宋人为何不喜爱雅词呢?黄升和沈义父对此作出解释。黄升认为:“刘伯宠,武夷之文士,尤工于乐府,而鲜传于世。下字造语,精深华妙,惟识者能知之。”

  沈义父说:“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闹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 (由此观之,士大夫文人所作的雅词,讲求音律,用词精妙,是可“读”之诗。其实,绝大多数听众不可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可“读”之诗往往艰涩难懂。在秦楼楚馆中,那些可“读”之诗,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不愿意听,也听不懂。演唱者为了取悦客人,增加“票房”收入,也不愿意唱那些可“读”之诗。柳词之所以风靡全国,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原因是他的词作具有通俗性、可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也是他主动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结果。

  总之,柳永在宋代文化转型的特定环境下,走平化创作道路,重视吸收民间的艺术,不断开拓文化市场,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词作者。北宋词坛并不是一支独秀,那些专营雅词者,其词作也在传唱。不过,与柳词相比,相距甚远。“柳永热”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市民文化消费意识的转变的必然产物,它将封建的贵族和士大夫的目光转移到红红火火的民间,引领他们走进民间,关注民间的民情体悟民间的风情,歌唱民问的真情。正因为士大夫文人不同程度的参与,才使词摆脱“诗余”的从属地位,并成为雅俗共赏的新文化,这种变化,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元曲和杂剧的繁荣和发展开启了先河。柳永在推动通俗文学的发展方面是功不可抹的。

试析北宋词坛“柳永热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