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

时间:2020-06-26 10:24:44 材料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简论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因此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简论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

  按照教育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各高校对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整体概念,以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并存办学,在教学中强调材料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整合理论和实验教学,做到厚基础,宽专业面;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以二级学科招生,分设三级学科方向,开设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任选课,强化选修课,扩大课程覆盖面。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明确提出“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想,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需要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企业要求学生既要具有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人才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因此,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基础牢固、专业面向宽、工程实践能力强,能适应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科技及生产发展需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在传统领域就业越来越难,企业接收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同时,这些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学生也很少选择这样的企业。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开设了现代陶瓷和信息材料两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方向,做到“一个专业,两个方向,自主选择”,即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分设两个专业方向,动态分流;“自主选择”,即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和选修覆盖面,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此指导思想下,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公共基础平台

  按照教育部工科大学生培养要求由学校统一设置,分为:(1)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等课程。(2)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管理心理学、人文科学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等课程。该平台提供了工科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

  (二)专业基础平台

  必修课包括按工程技术人才要求设置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现代测试技术、材料物理性能、固体物理导论等课程,其中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是双语课,可使学生掌握与材料科学相关的专业词汇,有利于他们通过网络和国际交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二级学科设置的计算机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热工过程与设备、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等课程。该平台的`设置使学生掌握材料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学生考研也有很好作用。

  (三)专业课平台

  分为:(1)专业方向限选课,此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特色,包括现代陶瓷方向的陶瓷工艺学、现代陶瓷、陶瓷材料与器件、陶瓷基复合材料课程,信息材料方向的光电子技术、信息材料、信息复合材料、薄膜材料与技术课程。学生在三年级自主选择,分方向进行学习。其中陶瓷基复合材料和信息复合材料为自学课程,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专业任选课,既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材料工厂设计基础、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文献检索、材料电子显微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也包括针对就业的玻璃工艺学、水泥工艺学、耐火材料工艺学、磁性材料等课程,还包括拓宽知识面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纳米结构与材料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可使学生对现代陶瓷或信息材料方向的专业知识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专业任选课中的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加强材料工程专业知识。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就业的企业,既有新材料企业,也有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企业,因此在第六学期开设就业针对性强的课程,能有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四)实践平台

  分为:(1)必修实验课,包括专业综合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设备操作技能训练、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训练、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2)必修非实验课,包括热工过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课程。(3)方向限选非实验课,包括现代陶瓷方向的现代陶瓷制备设备及车间设计课程和信息材料方向的信息材料制备设备及车间设计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中培养学生对现代陶瓷、信息材料生产工艺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4)毕业设计(论文)。

  三、改革课程实验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生产、安全、管理等原因,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实习,实习地点的选择受限,现场实习也多是走马观花式,学生不动手,收获不大。因此,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习基地结合的方式改善实习条件解决学生动手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利用高校的信息、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目前已建立了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同泰粉体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利特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四维控股有限公司、重庆超思信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现代陶瓷、信息材料、软磁铁氧体制备小型生产线,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校内实习基地,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待条件成熟,还可考虑引入建立于多媒体模拟仿真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实习基地。这样校外与校内实习基地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也能够使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可减少大量的现场实习经费。

  (二)整合实验内容,开辟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

  过去实验项目依附于单门课程,而且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现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工艺和使用性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教学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如开设三周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原料的比例并配料、成型、经过烧结温度的确定,烧结、精加工,最终获得陶瓷产品,并进行性能的检测,掌握特种陶瓷制备工艺,举一反三,形成制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思路。将原有的材料现代测试技术、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等课程实验中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改造成了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科学开展毕业设计,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毕业设计要尽可能兼顾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考虑到人才发展变化的需要,设计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个实践环节供学生选择。但学生选择了其中一项,必然另一项能力得不到训练。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两个措施解决:一是前期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方向限选非实验课(现代陶瓷制备设备及车间设计和信息材料制备设备及车间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二是将科技方法训练与毕业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安排,即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在科技方法训练期间做科研论文,而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在科技方法训练期间做工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得到科研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双重训练。(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专业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验。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创新,突破常规,不怕失败。一方面让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一般具有新颖性、前瞻性,本科生从中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学生自主选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动手实践,主动思考,形成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自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展创新实验以来,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多个项目。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认识,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明显提高。依托创新实验的成果,学生参加了第十届“挑战杯”,获得全国二等奖,并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四、结束语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经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已形成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简论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相关文章:

1.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论文

2.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探究论文

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求职简历模板

4.简论新型土木工程材料

5.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6.怎样培养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论文

7.优化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8.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9.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论文